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石油化工 >  中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分析

中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分析

Tag:中国   石油     化工   进出口   贸易   分析  
  2007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分析

一、总体情况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以及国际石油和化工市场需求旺盛,今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的势头。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数据快报显示,1—6月份,全行业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47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增幅比去年同期小幅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进出口贸易额683.5亿美元, 同比增长18.5%,二季度贸易额79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比一季度有所加快。

  上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的特点是:进口增长放慢,出口增势十分强劲,增速大大超过进口;贸易逆差虽继续上升,但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全行业进口贸易额100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同比回落9.7个百分点;出口贸易额469.4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增幅同比加快21.2个百分点;贸易逆差534.7亿美元,同比小幅上升2.8%。导致这一形势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投资积极性高涨,再加上国外石化产业向国内转移,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各行业产能均有大幅的增加,驱使企业不得不加大对外出口力度,而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高涨也正好满足了企业的出口需求,同时,国家将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预期也刺激了企业提前出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今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有所下滑,使得原油进口贸易额增长放慢,上半年增幅仅5.2%,比去年同期回落达48个百分点,对整个进口的增长产生向下的拉动作用。

  逆差结构进一步集中。逆差构成中,原油逆差343.1亿美元,占64.2%,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逆差147.5亿美元,占27.6%,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纤维单体合计逆差112.1亿美元,占21%,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

二、行业外贸具体情况

  具体来看,上半年石油和化工外贸情况表现如下:

  (一)原油及加工产品

  受国内经济加速增长、汽车、运输等相关行业持续较快发展以及原油储备需求的拉动,上半年,全国石油需求仍较旺,进口继续较快增加。1~6月,全国累计进口原油8154.4万吨, 同比增长11.2%;但受国际油价回落的影响,进口贸易额同比仅增长5.2%,为349.3亿美元;进口平均单价428.4美元川屯,同比下降5.4%。其中,4月份进口1481.6万吨,创单月历史最高水平。

  成品油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长2.9%;进口金额18.4亿美元,同比增长0.7%。其中,为满足国内消费结构的需要,柴油进口明显增加,进口量31万吨,同比增长40.9%。煤油因国内产量大增14%,进口平缓,进口量256.9万吨,同比基本持平。石脑油的进口受国内新建大乙烯项目的拉动表现十分突出,上半年进口68.8万吨,同比增长128%。燃料油进口1368.2万吨,同比下降4.5%。

  上半年,全国原油出口181.9万吨,同比下降39.3%;出口额6.3亿美元,同比下降48.3%。成品油出口571.9万吨, 同比增长44.9%,其中汽油出口326.6万吨,同比增长82.8%;煤油出口212.2万吨,同比增长28.3%;柴油出口33.1万吨,同比下降34.6%。

  (二)化工产品

  上半年,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均较为活跃,重点进口产品的进口保持平稳,出口则全面开花。1—6月全国化工产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33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其中进口5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出口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贸易逆差132.8亿美元,同比扩大6.8%。

  1.进口情况

  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钾肥等国内缺口较大的产品进口继续增长。

  1—6月,全国进口有机化工原料988.7万吨, 同比增长18.7%;进口贸易额126.3亿美元,同比增长46.7%。进口量最大的产品苯乙烯继续大幅增长,上半年进口量达142.9万吨,同比增长23.3%;进口平均单价1297.3美元/吨,同比上涨25.7%。对二甲苯受国内对苯二甲酸产能过快扩张的影响,进口暴增,进口量达140.5万吨,同比增长了96.9%;进口单价也大幅上涨,平均为1157.3美元/吨, 同比上涨19.1%。甲醇进口受到国际价格大涨以及国内产量快速增长的影响而大幅下降,进口30.4万吨,同比下降51.8%;进口平均单价295.6美元/吨,同比上涨16.3%。

  上半年,全国合成树脂进口1199万吨,同比增长7.9%;进口额153.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8%。由于价格高企及国内自身产量的快速增长,通用树脂进口需求下降。五大通用树脂中,聚氯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进口量分别为66.6万吨、246万吨和62.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1.7%、1.6%和1.1%;聚丙烯和ABS树脂进口也仅分别增长2.?%和6.6%。上述产品进口单价除聚氯乙烯外均上涨了10%以上。

  受国内不断扩张的橡胶加工制品业的拉动,我国合成橡胶产量尽管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但仍远远无法满足下游产业的需要,进口依然快速增长,上半年进口合成橡胶94.7万吨,同比增长24.1%,进口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普通产品国内产能增长较快,进口减少,如丁苯橡胶进口27.3万吨,同比下降4%。性能可替代天然胶的异戊二烯橡胶进口大幅增加,1~6月进口3.8万吨,同比增长290.3%。乙丙橡胶进口22.8万吨,同比增长151.4%。

  钾肥进口大幅增长,上半年累计进口505.1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达65.1%;进口额11.3亿美元,同比增长87.3%。进口氯化钾平均单价224.1美元/吨,同比上涨13.6%。由于国内自身产能过剩及国际价格大大高于国内,磷酸二铵仅进口54万吨,同比下降43.9%。

  2.出口情况

  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而一些过去缺口较大的产品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上半年,全国出口无机化工原料756.7万吨, 同比增长15.8%;出口额4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顺差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91.5%。烧碱出口继续快速增长,纯碱略有下降。烧碱出口量为75.8万吨, 同比增长32.1%;液碱出口均价183.8美元/吨,同比上涨24.7%。纯碱出口86.9万吨,同比小幅下降1.6%;出口均价159.4美元/吨,同比上涨0.6%。最大出口产品硫酸钠出口量104.1万吨,同比增长12.3%,出口价格比去年上涨11.3%。

  农药出口稳定增长,上半年出口量24.7万吨, 同比增长12.5%;出口额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出口7.1万吨、2.6万吨和1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6%、12.8%和8.6%。

  橡胶制品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出口额1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实现顺差13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是石油和化工行业最大的顺差产品。新充气橡胶轮胎出口1.6亿条,同比增长22.5%;橡胶内胎出口2亿条,同比增长30.8%;胶鞋出口39.8亿双,同比增长12.8%。从出口价格来看,主要橡胶制品出口单价同比均有所提升,特别是轮胎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小客车用轮胎出口单价同比上涨了9.9%,客或货车轮胎价格上涨11.1%,摩托车胎上涨13%。

  上半年,涂料、染料等产品出口74.6万吨,同比增长16.2%;出口额17.5亿美元, 同比增长24.6%。其中染料出口17.7%,同比增长18.9%;颜料出口44.1万吨,同比增长14.5%;涂料出口10.4万吨,同比增长16.8%。

  化肥受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上半年累计出口各种化肥(实物量)477.6万吨,同比增长133%;出口额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尿素尽管受到30%的高关税限制,但由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出口仍增长了117.7%,出口量124.3万吨,出口均价275.5美元/吨,同比上涨13.1%。磷酸二铵和磷酸一铵分别出口95.8万吨和47.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51%;出口均价分别为334.4美元/吨和295.9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5.2%和1.3%。

  此外,有机化工原料出口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合成树脂出口21.9亿美元,同比增长47.5%;专用化学品出口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4%。

  总的来说,在国内外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外贸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进出口价格随着能源、资源、环保、运费等成本的上升,呈现出普遍的上涨趋势。展望下半年,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情况下,外贸形势将面临出现一些变化。特别是6月份出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涉及石油和化工类产品有1031项,出口金额占2006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77.9%,不少产品退税率由13%下降到5%甚至直接降为零,对行业出口形势及企业效益将产生一定影响。部分产品或许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将政策的不利因素转嫁出去,但是对多数出口产品而言,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下,利润微薄,竞争十分激烈而难以提价,出口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应改变传统的低水平发展模式,改变过去长时期以来形成的低价竞争的出口方式,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