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良好的大环境下,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增速,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为507万余辆,零部件产业规模基本接近整车水平,创下了4400亿元的新高。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1:1.7,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巨大。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956年一汽建厂到1978年底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一汽、二汽(东风汽车公司)、南京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等整车厂带动零部件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刚刚兴起,零部件企业生产处于水平低、规模小的局面,一般只为规定的国内载货汽车整车厂配套,并满足汽车维修市场需要。
1979年初到1993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波动阶段。这一时期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围绕整车发展,零部件竞争局面逐渐形成,并开始建立起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逐步形成了载货汽车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1985年,中国政府在“七·五”规划中将汽车工业首次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后,提出以合资和引进技术为手段加快发展轿车工业,并于1987年确定重点发展“三大、三小、两微”轿车生产基地。(“三大”指的是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小”指的是北汽、天汽和广标;“二微”指的是重庆长安和贵航云雀。)
汽车行业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整车企业、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纷纷投资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从而形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分块式”的工业组织结构。这一方面促使了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剧增,同时也造成了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在涌现出的几千家零部件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小,近80%以上的销售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较低。这一阶段,地方性保护等排他性的采购原则迫使一些零部件企业依附于某家整车厂而生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零部件工业的发展,1983年美国派克·汉尼芬公司(Parker Hannifin Corp.)投资中国,与原湖北省汽车工业公司按49:51的出资比例共同兴建合资企业,生产汽车摩托车行业用橡胶密封件制品。这家合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汽车零部件合资公司,它标志着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第三阶段为1994年至2001年底。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进入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逐步开始相对整车平行发展,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四阶段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为标志,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进入调整阶段。这一时期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拉动汽车市场进入需求高潮期,从而推动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迅猛发展;跨国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内资和外资、内需和外需共同影响产业发展的局面,中国零部件产业进入战略结构调整期。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都在中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国5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200家是外商投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近十年来成绩显著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五大板块:一是环渤海板块;二是长三角板块;三是珠三角版块;四是湖北板块;五是中西部板块。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国零部件工业在产业调整中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显著进步,其主要表现为:
生产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引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一些近年投产和完成技改的零部件企业,其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工厂的水平。
产品品种增多,自主开发能力增强。就起步较晚的轿车零部件工业而言,目前其产品已基本能在国内生产,其中包括一些机电一体化水平很高的产品,如EFI、ABS等。部分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发展的能力。
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一批零部件企业在为整车配套过程中,在主机厂扶持和督促下,提高了管理水平,推行精益生产,建立和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有的企业还通过了QS9000或TS16949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和生产规模不断提高,规模经济开始显现。在中国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与集中度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中,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有57家,约占其中汽车工业企业的44.9%,零部件5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到行业总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中国零部件产业重复、分散投资建设的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汽车零部件出口额逐年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持续发展,目前出口的商品除包括原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外,还实现了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例如汽车的传动件和制动件等。零部件和关键件出口额逐年递增,从1991年的1.0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3.93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14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加入WTO后的第一年(200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出口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76.63%,发动机出口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6%;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零部件出口73.8美元,同比增长7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虽然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但同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产业水平依然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在企业整体规模、专业化生产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结构和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中国加入WTO组织后,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全面融入世界零部件工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进一步加快了改革、调整与发展的步伐,已经开始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幕后走向前台。
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逐步采用电子商务、网上采购方式面向社会采购零部件。
根据汽车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冶金、石化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等汽车工业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应注重在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工装模具、汽车电子、橡胶、工程塑料、纺织品、玻璃、车用油品等方面,提高产品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重点支持钢铁生产企业实现轿车用板材的供应能力;支持设立专业化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心,提高汽车模具设计制造能力;支持石化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使成品油、润滑油等油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将实施“市场导向,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发挥优势,实现同步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战略。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整合和发展明确了思路和方向,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顺应国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加速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中性化配套、核心化地位与国际化竞争的目标。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956年一汽建厂到1978年底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一汽、二汽(东风汽车公司)、南京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等整车厂带动零部件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由于当时中国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刚刚兴起,零部件企业生产处于水平低、规模小的局面,一般只为规定的国内载货汽车整车厂配套,并满足汽车维修市场需要。
1979年初到1993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波动阶段。这一时期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围绕整车发展,零部件竞争局面逐渐形成,并开始建立起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工业。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逐步形成了载货汽车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生产布局。1985年,中国政府在“七·五”规划中将汽车工业首次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后,提出以合资和引进技术为手段加快发展轿车工业,并于1987年确定重点发展“三大、三小、两微”轿车生产基地。(“三大”指的是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小”指的是北汽、天汽和广标;“二微”指的是重庆长安和贵航云雀。)
汽车行业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整车企业、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纷纷投资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从而形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分块式”的工业组织结构。这一方面促使了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剧增,同时也造成了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在涌现出的几千家零部件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小,近80%以上的销售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较低。这一阶段,地方性保护等排他性的采购原则迫使一些零部件企业依附于某家整车厂而生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零部件工业的发展,1983年美国派克·汉尼芬公司(Parker Hannifin Corp.)投资中国,与原湖北省汽车工业公司按49:51的出资比例共同兴建合资企业,生产汽车摩托车行业用橡胶密封件制品。这家合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汽车零部件合资公司,它标志着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第三阶段为1994年至2001年底。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进入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逐步开始相对整车平行发展,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四阶段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为标志,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进入调整阶段。这一时期零部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拉动汽车市场进入需求高潮期,从而推动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迅猛发展;跨国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内资和外资、内需和外需共同影响产业发展的局面,中国零部件产业进入战略结构调整期。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都在中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国5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200家是外商投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近十年来成绩显著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五大板块:一是环渤海板块;二是长三角板块;三是珠三角版块;四是湖北板块;五是中西部板块。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国零部件工业在产业调整中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显著进步,其主要表现为:
生产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引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一些近年投产和完成技改的零部件企业,其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工厂的水平。
产品品种增多,自主开发能力增强。就起步较晚的轿车零部件工业而言,目前其产品已基本能在国内生产,其中包括一些机电一体化水平很高的产品,如EFI、ABS等。部分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发展的能力。
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一批零部件企业在为整车配套过程中,在主机厂扶持和督促下,提高了管理水平,推行精益生产,建立和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有的企业还通过了QS9000或TS16949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和生产规模不断提高,规模经济开始显现。在中国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与集中度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已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中,汽车零部件企业就有57家,约占其中汽车工业企业的44.9%,零部件5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到行业总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中国零部件产业重复、分散投资建设的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汽车零部件出口额逐年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持续发展,目前出口的商品除包括原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外,还实现了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例如汽车的传动件和制动件等。零部件和关键件出口额逐年递增,从1991年的1.0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3.93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14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加入WTO后的第一年(200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出口23.83亿美元,同比增长76.63%,发动机出口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6%;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零部件出口73.8美元,同比增长7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虽然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但同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产业水平依然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在企业整体规模、专业化生产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结构和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中国加入WTO组织后,汽车零部件工业开始全面融入世界零部件工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进一步加快了改革、调整与发展的步伐,已经开始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幕后走向前台。
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制定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应逐步采用电子商务、网上采购方式面向社会采购零部件。
根据汽车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冶金、石化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等汽车工业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应注重在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工装模具、汽车电子、橡胶、工程塑料、纺织品、玻璃、车用油品等方面,提高产品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重点支持钢铁生产企业实现轿车用板材的供应能力;支持设立专业化的模具设计制造中心,提高汽车模具设计制造能力;支持石化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使成品油、润滑油等油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将实施“市场导向,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发挥优势,实现同步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战略。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整合和发展明确了思路和方向,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顺应国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趋势,加速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中性化配套、核心化地位与国际化竞争的目标。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