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机械设备 >  “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

“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

Tag:农业机械化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2010 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变革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在50%~60%的区间发展。预期年均提高幅度2%,为国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提供有力支撑。 

   
2012-2016年中国农业机械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1)新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央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加大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一增二减的巨大变化:增机、减人、减役畜。农业生产的新基础表现为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了,传统元素减退了。从2005 年到2010 年,我国农机总动力约增加2.35 亿kW,达9.2 亿kW;农业机械原值约增加2 500 多亿元,达6 450 多亿元;播种面积农机动力增加1.4 kW/hm2,达5.8 kW;播种面积农机原值约增加1 530 元/hm2,达4 000 多元/hm2。在此期间,农村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由140万台增加到384 万多台,小型拖拉机由1 540 万台增加到1 780 万台,联合收获机由47.7 万台增加到97 万多台。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5 200 多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同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在增多,2010 年比2005 年约增加1 100 万人,达5 270 多万人,这是一支新型农民大军,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提高到18%,传统农民减少了,掌握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增多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役畜由近30 头减少到不到25 头,减少近5 头。有些先进地区已进入役畜完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无役畜时代。小麦主产区机械收获取代了人工收割。 

    (2)新环境。“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好,但发展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农机化的需求和支持力度将持续增大,实现稳定增长。2010 年,中国GDP 超过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年均7%,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末中国人均GDP 已超过4 000 美元,“十二五”人均GDP 将在4 000~7 000 美元区间运行,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先进地区人均GDP 已在1 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水平俱乐部。 

    “十二五”规划要求在经济年均增长7%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两个同步首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对发展质量要求更高了,对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农业机械化要为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新需求,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既要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又要提高品质,增强多样性,还要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对促增收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 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8.3万亿元,支农能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5 亿元,还增设了深松等作业补贴资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购机与支持用机结合,财政支农在向组合配套支持推进,这是新的进展。“十二五”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可以为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六章扶持措施的四条法规,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精神,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十二五”对农机化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2011 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就比上年又增加20 亿元,达175 亿元。除财政支持外,金融信贷保险支持也将取得新进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规、政策将更加健全完善,发展环境趋向更好。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保障农机有效供给的要求更高。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十二五”期间将降至10%以下,“十二五”末降到8%左右。比重下降,意味着支撑能力增强。即农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能力在增强。国民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基础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力度都将日益增大;“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由目前的2.87 亿人逐渐降至2.4 亿左右,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将由37%左右降到30%以下。如果“十二五”末降到28%左右,则为2020 年降到20%左右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培训等阳光工程深入开展,会操作使用和经营管理现代农业装备的新型农民大量增加,到“十二五”末,农机大军可能发展到6 000 万人左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25%。也就是说,“十二五”末每4 个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将有1 个是农机人。中国农业的面貌将大为改观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率将实现突破50%的历史性转折。也就是说,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历史巨变将在“十二五”期间发生,“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7 亿,年均增加大约1 500 万人。这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结构,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循环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机械化为城镇人口超过50%以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3)新起点。“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起点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大于50%的起点上向前发展;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4 万元/人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2010 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变革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在50%~60%的区间发展。预期年均提高幅度2%,为国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是我国农机化中级阶段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把中级阶段划分为40%~50%、50%~60%、60%~70%三个时期,“十二五”正是50%~60%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十二五”末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左右,则为2020 年达到70%以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 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达1.4 万元/人,成为历史最高点。这样的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919 元。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大于7%,才能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7%。也就是说,“十二五”末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应达到2 万元/人以上,这必须通过增机、减人,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农机化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成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条件。同时,还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十二五”期间,要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一个新境界。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起点有所不同。如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0%的已有3 个省,处于40%~70%的有16 个省,< 40%的还有12 个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2 万元/人的已有4 个省,1~2 万元/人的有16 个省,还有11省< 1 万元/人。在发展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政策措施上也可有区别,有重点,有倾斜,努力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共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新格局。新格局是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解决结构性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中逐渐形成的。新格局反映出发展中的新变化。有些变化在“十二五”前已经开始,发展到“十二五”逐渐形成规模,显示出力度和趋势,呈现出中级阶段发展变化的明显特征。在新格局的“新”中,既蕴含着继承性,又凸显出成长性和变革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取得主导地位,农机化发展和管理已经走上法治轨道的新形势,“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格局可概括为:攻粮拓经、由原进山、种养互补、田设结合、造用互促、模式创新。 

    攻粮拓经,是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是发展的基本点和主攻重点。“十二五”在继续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开拓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各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支撑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形成粮经协调发展新格局。 

    由原进山,指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种养互补,指推进种植业机械化与推进养殖业机械化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种养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田设结合,指推进大田农业机械化与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化结合,形成资源高效、安全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效益大幅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发展新格局;造用互促,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形成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模式创新,指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服务创新)成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主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形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