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食品饮料 >  跨国啤酒在中国市场情况分析

跨国啤酒在中国市场情况分析

Tag:跨国啤酒  
跨国洋啤的征伐之路
近年来,中国啤酒市场消费量持续上升,2003年更是达到2500万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市场的容量、人均购买力所形成的利润诱惑,让任何资本都无法拒绝,国外各路英豪及幕后玩家大举征伐的步子越来越快。中国啤酒市场群雄争霸的过程中,随着许多偏居一隅的地方小诸侯纷纷缴械,跨国巨头SAB、英博、AB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SAB目前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商,已经持有华润49%的股份,并斥巨资并购了“西部大王”蓝剑啤酒。

英博啤酒集团总部设在比利时,2000年12月在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上市,全球啤酒产量超过200亿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2006年销售收入达133亿欧元,为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快速,目前已拥有33家独资与合资的啤酒酿造厂,总销量超过400万吨,在福建、浙江等多个省份拥有市场第一、第二的份额,且拥有雪津、红石梁、双鹿、金白沙、金龙泉、金陵等多个区域强势品牌、福建雪津啤酒集团100%股权、金狮啤酒集团100%股权、湖北金龙泉啤酒集团60%股份和珠江啤酒24%的股份,雄踞中国东南一方。

AB拥有“啤酒之王”———知名啤酒品牌百威,现在全球排名第三。AB控制着利润最丰厚的美国啤酒市场近一半的份额,中国现在是AB在美国以外最大的一块国际市场,15年中AB在中国的总投资累计达15亿美元,已拥有青啤27%的股权,哈啤100%的股权,成为惟一全面参与中国啤酒高、中、低档市场的外资企业。今年,AB设计了一整套发展整合计划,力争将百威推广到25个以上的新城市,将哈啤精品酒通过百威渠道推广到30多个新城市,做成全国性品牌。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耕耘,外资对中国啤酒的渗透已非常深入,目前中国啤酒有明显的派系区分,如浙江温州双鹿为代表的英博系,青啤、哈啤为代表的AB系,华润雪花为代表的SAB系,重庆啤酒、金威为代表的喜力系以及兰州黄河为代表的嘉士伯系,虽然三得利啤酒在上海根深蒂固,但日资企业还远未形成气候。这些派系中,最强大的当属英博系、AB系和SAB系,如果英博收购AB,两大体系合并,仅从其市场区域看,将形成环海经济体,对SAB构成极大威胁。怪不得人们惊呼———中国目前的啤酒市场格局将遭颠覆。

外资啤酒的中国抢滩共有两轮。上世纪80、90年代的抢滩浪潮中,以百威、生力、嘉士伯、喜力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及合资品牌,定位高端市场,产品价格偏高,难免曲高和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进入成本”太高,这些企业购并国啤、扩张市场时都下了血本,一下子有了吃不消的感觉。另外,中国的啤酒市场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一些洋啤在销售渠道上不谙门道,投入较高,销售策略也没有本土化,在市场上不断受挫。第二次洋啤扩张浪潮,带有明显的策略性:一是本土化,加强洋啤亲和力;二是合作式,高举“土洋”联合大旗;三是推行渐推式的“和平演变”,洋啤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国啤酒的影响从间接影响到直接影响,从直接影响到重大影响,最终撼动国啤的江山。

目前,百威、SAB等洋啤在青啤、珠啤等国啤企业的股份比重还较小(华润例外),但世事难料,凭洋啤超凡的实力、雄厚的资本以及攻城掠地的周密策划,反客为主的日子也可能行将不远。面对国际大鳄的鲸吞蚕食,青啤、雪花以及燕京的处境非常不利。

跨国啤企无论保留多少本土品牌,白花花的银子还是让洋老板赚走了。中国啤企是否一直甘心屈居后位,默默无语呢?答案肯定是“不”。

中国啤企,围魏救赵?

受行政性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国啤酒企业曾经处在各据一方、相安无事的小国寡民状态。在那相对“幸福”的时光里,众多啤酒企业虽也有零星厮杀,但总体相处“和谐”。

就中国啤企而言,排位靠前的三位依次是:青岛、华润、燕京。

青岛啤酒国际市场销量在国内品牌中占据绝对优势。青岛啤酒从上世纪初就开始出口,现在已经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中国啤酒出口总量的50%以上。目前,已经形成美国、欧洲、东南亚强力出口“三角架”,出口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日渐增长。青岛啤酒2007年将此前坚持的整合为主战略,改变为整合与发展并重战略,在青岛、济南等地开始扩建新厂,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从1994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到目前拥有超过50家工厂,华润是中国啤酒行业最近10年发展的全线参与者。华润雪花2006年实现530万吨的销量,挤掉青岛啤酒,成为中国啤酒市场新的第一。2007年达到690多万吨,更是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开。到目前为止,华润雪花的势头似乎没有企业能阻挡。华润雪花啤酒的扩张战略过去叫蘑菇战略,后来发展为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战略。布局选择沿江、沿海中心城市,是因为啤酒跟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那些地方消费量比较大,人口比较集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高。华润雪花沿江、沿海战略取得不俗战绩后向纵深发展,扩张步伐一直未停歇,2007年开拓了浙江、甘肃等地市场;

2007年,燕京啤酒销售量超过400万吨,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对国外潜在投资者的诱惑力越来越大。但到目前为止,在外资渗透严重的啤酒行业,燕京啤酒和位居第四的金星啤酒是国内少数没有外资参股的啤酒企业,其引资计划备受关注。早早进入一线行列的燕京啤酒近几年虽然不停扩建,但重要精力还是深耕北京、广西、内蒙古等五大市场。近期,燕京啤酒已决定进入华润雪花的大本营四川市场,此次融资计划如顺利实施,无疑将助力其接下来的大规模扩张。

虽然最近两年,国内啤酒行业的一线企业相继进入扩张期,但相对于外企似乎总跟不上趟儿。外企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大有一统之势,而中国啤企至今还在打局部战争。业内人士表示,跨国大鳄之所以在速度、规模上如此强势,同其资本实力关系密切。比如,AB收购哈啤、英博收购雪津,分别都是50多个亿的资金支出,这样的收购项目、这样的成本,对中国的啤酒企业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同外国啤酒航母的对抗在现在看来是以少抗多、以弱抗强,但本着守土有责的理念,中国啤企无论如何必须得有所作为。专家表示,啤酒行业应借助外资并购,正确调整经营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打造大型啤酒集团,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才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但在中国本土打造航空母舰并非易事。由于对中国啤酒市场需求的盲目乐观,导致了供需严重失衡,中国啤酒市场在1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2006年,中国啤酒总产量达到了3515.15万吨,同比增长14.70%,连续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和消费国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中19个省市的啤酒产量增长15%以上。在跨国大鳄和地方诸侯的拼争下,中国啤酒市场这块大蛋糕可供下嘴的地方越来越少,加之成本提高,一些啤酒企业开始出现年度预亏。目前形势下,兵法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任何运用,还须细思量。

相关人士分析,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中国啤酒业目前应更具全球化的视野和认知,而不应固受单一的民族情结,“厮守”本土。在中国啤酒市场日渐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啤企应在互为攻守中与“外资大鳄”或联手或抗衡,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如青啤、燕啤等啤酒企业集团,虽然与AB、SAB等国外航母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但已是令人生畏的“驱逐舰”,完全可在世界啤酒之海与跨国公司博弈。只要中国啤酒企业能培育起核心竞争力,主动出击,及早应对,未雨绸缪,正确选择经营战略,也能迎头赶上,建立起持续稳固的竞争优势,以自身的国际化一体化,对跨国公司的一体化进行回击反攻。

剑走偏锋能否出奇制胜

2007年,青岛啤酒在泰国设厂的计划得到董事会批准,这是青岛啤酒在国外设的第一家工厂,被媒体戏称开启了中国啤企在海外建厂的“瓶盖”。业内人士认为,青岛啤酒在泰国建厂,对其拓展东南亚乃至欧洲、大洋洲的国际市场具有深远意义。

近几年,几大啤酒企业中,相继有华润、珠江、青岛、哈尔滨等啤酒企业以各种方式与外资联合、走国际化之路,燕京还保持着股权结构的相对单一。但是燕京对外扩张之路丝毫不落下风———目前已打入美国马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等美国16个州的餐馆、超市,并已打进包括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等在内的娱乐场所。

虽然中国啤酒业国际化之路取得进展,但与跨国啤酒企业相比,瓶颈很多:一、规模小,一年出口总量尚不及百威在华一年销售量,出口总量所占销售总量比例不足1%。二、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啤酒出口大都依靠委托贸易,真正通过自建办事处、销售公司实现销售的比例还小,像青啤这样在海外有生产基地的寥寥无几。三、品牌力弱,青啤、燕京在国内号称啤酒业“巨鳄”,但与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国际名牌相比较,仍是“小巫”,在世界影响力很小,知名度很低,几乎仅在所在国的华人圈销售。四、赢利力低,中国外销啤酒基本是“赔本生意”,赢利率很低,“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是个真实写照,中国出口啤酒吨酒利润目前尚不及在华洋啤酒的1/3。

对此,专家对中国啤企的国际化道路给以支招。

原料国际化。虽然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麦进口国。中国大麦产量也不低,但由于大麦种植分散及经营、加工落后等因素,致使国产大麦在品种纯度、质量均一、理化指标等方面难以满足啤酒生产需要。面对日益缩小的耕地,急剧增加的啤麦需求,啤麦生产必须实现“走出去”战略,寻求建立新的海外原料基地,如在南非、澳大利亚等。

投资国际化。直接投资设厂,成本巨大,而且面临水土不服的重大经营风险。而兼并或收购当地经营不善或破产的中小啤酒企业,可直接利用原来所在国销售网络、专业技术,用当地品牌迅速进入新市场,大大节约市场拓展成本和广告费用,加速品牌国际化的营运。

人才国际化。许多海外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应当尽快实现海外企业人员本土化。当地人熟悉本地经济、法律和人际关系,可以较容易地为海外企业开辟当地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百威啤酒能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取得销售15万吨的成绩,与其长期推行人才中国化是分不开的。据悉,百威啤酒中高级管理人员,外方仅占7%。

市场国际化。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啤酒酿造历史悠久,基地优良,技术标准高,工艺要求严,而其所饮的大都是本地产的高档品种,对来自第三世界的啤酒往往设置很高贸易壁垒,因此,对目前整体落后的中国啤酒业要突破设置重重难关的欧美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拓国际市场必须细分对象(国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东南亚、港澳台市场应是中国啤酒抢占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桥头堡。东南亚国家人口3亿多,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其中华裔人口占这些国家人口的7%,这些华裔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包括饮酒爱好)与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十分相似,为中国啤酒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此比较,港澳台市场更是前景广阔。此外,东(南)欧市场应是中国啤酒国际化战略的另一关键。长期以来,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东欧国家食品酒类产品较为匮乏,对中国食品酒类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和互补性。中国商品销售网络在这些国家健全发达,尤其是民间贸易、资本十分活跃,这都是中国啤酒进入这些地区所需考虑和借助的重要力量。

围魏救赵,决战欧美市场之前,中国啤企采取迂回包抄策略不失为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