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析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渔业专业会于2008年12月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通过回顾历史,与会者科学总结了渔业改革开放30年成就和经验;通过提高认识,与会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新时期渔业发展,要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作为内陆淡水渔业大省的安徽省,积极贯彻明确任务,应对挑战,全力做好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渔业工作。安徽省水域总面积1581万亩,其中池塘352万亩、湖泊525万亩、水库173万亩、河沟531万亩,宜渔资源丰富。依靠丰富的宜渔资源和生态健康渔业理念,涌现出以河蟹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促进安徽河蟹生态健康养殖,不仅是2009年安徽省渔业工作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全面提升安徽省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河蟹是安徽优势水产品。沿江、沿淮地区湖泊、池塘星罗密布,是河蟹的主要产区,并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近年来,安徽河蟹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年养殖面积300多万亩,河蟹产量由2000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7万吨,2008年达到9.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总产值45亿元,占养殖业总产值的20%,年出口量3000吨,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支柱。安徽河蟹产业之所以健康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走出一条生态健康养殖之路。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之路。
安徽省“当涂模式”和“泊湖模式”是生态渔业成功尝试
“当涂模式”——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东岸,东临通江湖泊石臼湖,西濒黄金水道长江,境内河网交错,池塘密布,水面积47万亩,是全国闻名的河蟹池塘养殖大县。该县河蟹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颠峰到低谷,从盲目到理性发展的过程。2000年始,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水产部门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调查研究,组织渔业重点乡镇干部、科技人员及养殖户代表座谈,多次到江苏省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数次邀请上海海洋大学河蟹养殖知名专家王武教授实地考察指导。历经两年的认真调研、全面分析,追求暴利而实行的掠夺式养殖,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水草、螺蚌等水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养殖效益下降的根源所在。提高水面养殖效益,必须走生态养殖之路,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生物修复,成为发展共识。2002年12月当涂县政府与上海水产大学共同编制的《当涂县“河蟹振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并付诸实施。从此该县水产养殖业坚定不移地步入“养大蟹”的振兴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种草、移螺、活水、稀放、配养”以生物修复为技术核心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并推广应用。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河蟹养殖亩均利润由2000年不足500元提高到1500多元,高的达3000元;河蟹品质和规格有较大提高,150克以上大规格优质蟹比例由不足5%增加到35%以上,2007年全县河蟹产量8500吨,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一成,产值超5亿元。
通过种草、投螺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河蟹养殖的成功运用,养殖水体清澈见底,达到国家地表水二、三类标准,使渔业主产区的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证,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生态效益明显。2006年,农业部渔业局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了全国内陆地区水产品健康养殖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当涂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的成功经验,并被专家誉为“当涂模式”。
“泊湖模式”——泊湖位于安庆市宿松、望江、太湖三县交界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华阳河水系下游的一个大型湖泊,面积35万亩,其中宿松境内10万亩。泊湖全美蟹业公司2002年承包经营宿松境内泊湖7万亩水面后,摒弃流行的分割精养高产模式,从修复泊湖生物资源入手,通过大范围地移殖涵养水草、螺蚌,合理投放鱼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种群数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经过5年实践,泊湖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资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据2007年抽样显示:泊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已达每立方米4.162千克,水草覆盖率达90%,水质达到二级。春秋季节,水质清澈见底,水草葱茏茂密,尤如“原始森林”。在泊湖游弋的野鸭、大雁、天鹅成群结对,基本恢复到1980年前后的原生态水平。同时,泊湖水产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平均规格逐年增大,产量和产值连年翻番。2007年,公司河蟹产量达160吨,产值1200万元,河蟹平均规格达180克,水产品质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与2003年相比,河蟹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0倍和7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安徽河蟹养殖的“当涂模式”、“泊湖模式”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硕果,更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河蟹养殖历经快速发展、停滞徘徊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受河蟹暴利驱动,全省掀起大养蟹的高潮,由于缺乏养殖技术,以多取胜,养殖密度每亩达数千只,养殖季节的水草和螺蚌大战,导致养殖水体和大水面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至90年代中后期,河蟹品质和规格大大下降,养殖效益大幅下滑,七成以上的养蟹户出现亏本,出现了大养大亏、小养小亏的现象,河蟹养殖面积大减,主要养殖区,曾导致一度村民饮水困难,河蟹养殖业受到重创。非理性的养殖,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和谐发展。为了走出困境,安徽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邀请了省内外水产知名专家对河蟹产业出谋划策,引导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与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在当涂县相继组织“河蟹振兴工程”、“河蟹提升工程”,在泊湖实施了“泊湖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研究项目,奠定了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对“当涂”、“泊湖”模式加以总结提高、科学规范,目前已初步形成稻田、池塘、河沟和湖泊四种类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为推广生态、安全、健康的养殖方式,先后制定了“河蟹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等60余项水产省级标准,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00个,其中部级28个,示范区核心面积80万亩,辐射面积160余万亩,养殖水域水质普遍好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安徽河蟹养殖实现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历史性转变。
近两年,安徽又组织实施“河蟹进湖泊工程”,在全省湖泊渔业水域大力推广“泊湖模式”,积极推进河蟹养殖从“养大蟹”向“优质蟹”转变,全省230万亩湖泊、70万亩池塘养蟹基本上实现了生态健康养殖,河蟹产业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在水产养殖业中居主导地位的河蟹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了水产品养殖生产方式的全面升级,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在安徽已成主流,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养殖环境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累计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4万亩、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54万亩,有机水产品基地26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74个、绿色水产品10个、有机水产品7个。历次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之路
水产养殖除了提供水产品以外,其良好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以水生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生态的三大支柱。其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是水域生态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这是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新时期水产养殖业的成功实践,以渔养水,以水养鱼,水产养殖业与水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能很好地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良性发展。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水产养殖必由之路——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完成上述战略决策、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不懈的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安徽省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养殖环境越来越好、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近50万亩、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近60万亩,有机水产品基地近30万亩。有机水产品、绿色水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近100个。安徽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河蟹是安徽优势水产品。沿江、沿淮地区湖泊、池塘星罗密布,是河蟹的主要产区,并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近年来,安徽河蟹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年养殖面积300多万亩,河蟹产量由2000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7万吨,2008年达到9.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总产值45亿元,占养殖业总产值的20%,年出口量3000吨,成为水产养殖的主要支柱。安徽河蟹产业之所以健康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走出一条生态健康养殖之路。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之路。
安徽省“当涂模式”和“泊湖模式”是生态渔业成功尝试
“当涂模式”——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东岸,东临通江湖泊石臼湖,西濒黄金水道长江,境内河网交错,池塘密布,水面积47万亩,是全国闻名的河蟹池塘养殖大县。该县河蟹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颠峰到低谷,从盲目到理性发展的过程。2000年始,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水产部门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调查研究,组织渔业重点乡镇干部、科技人员及养殖户代表座谈,多次到江苏省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数次邀请上海海洋大学河蟹养殖知名专家王武教授实地考察指导。历经两年的认真调研、全面分析,追求暴利而实行的掠夺式养殖,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水草、螺蚌等水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是造成养殖效益下降的根源所在。提高水面养殖效益,必须走生态养殖之路,对水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生物修复,成为发展共识。2002年12月当涂县政府与上海水产大学共同编制的《当涂县“河蟹振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并付诸实施。从此该县水产养殖业坚定不移地步入“养大蟹”的振兴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种草、移螺、活水、稀放、配养”以生物修复为技术核心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并推广应用。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河蟹养殖亩均利润由2000年不足500元提高到1500多元,高的达3000元;河蟹品质和规格有较大提高,150克以上大规格优质蟹比例由不足5%增加到35%以上,2007年全县河蟹产量8500吨,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一成,产值超5亿元。
通过种草、投螺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河蟹养殖的成功运用,养殖水体清澈见底,达到国家地表水二、三类标准,使渔业主产区的水域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得到保证,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生态效益明显。2006年,农业部渔业局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了全国内陆地区水产品健康养殖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当涂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的成功经验,并被专家誉为“当涂模式”。
“泊湖模式”——泊湖位于安庆市宿松、望江、太湖三县交界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华阳河水系下游的一个大型湖泊,面积35万亩,其中宿松境内10万亩。泊湖全美蟹业公司2002年承包经营宿松境内泊湖7万亩水面后,摒弃流行的分割精养高产模式,从修复泊湖生物资源入手,通过大范围地移殖涵养水草、螺蚌,合理投放鱼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种群数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经过5年实践,泊湖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资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据2007年抽样显示:泊湖沉水植物平均生物量已达每立方米4.162千克,水草覆盖率达90%,水质达到二级。春秋季节,水质清澈见底,水草葱茏茂密,尤如“原始森林”。在泊湖游弋的野鸭、大雁、天鹅成群结对,基本恢复到1980年前后的原生态水平。同时,泊湖水产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河蟹平均规格逐年增大,产量和产值连年翻番。2007年,公司河蟹产量达160吨,产值1200万元,河蟹平均规格达180克,水产品质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与2003年相比,河蟹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10倍和7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安徽河蟹养殖的“当涂模式”、“泊湖模式”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硕果,更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河蟹养殖历经快速发展、停滞徘徊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受河蟹暴利驱动,全省掀起大养蟹的高潮,由于缺乏养殖技术,以多取胜,养殖密度每亩达数千只,养殖季节的水草和螺蚌大战,导致养殖水体和大水面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至90年代中后期,河蟹品质和规格大大下降,养殖效益大幅下滑,七成以上的养蟹户出现亏本,出现了大养大亏、小养小亏的现象,河蟹养殖面积大减,主要养殖区,曾导致一度村民饮水困难,河蟹养殖业受到重创。非理性的养殖,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和谐发展。为了走出困境,安徽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邀请了省内外水产知名专家对河蟹产业出谋划策,引导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与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在当涂县相继组织“河蟹振兴工程”、“河蟹提升工程”,在泊湖实施了“泊湖生物资源快速修复与渔业利用”研究项目,奠定了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对“当涂”、“泊湖”模式加以总结提高、科学规范,目前已初步形成稻田、池塘、河沟和湖泊四种类型的生态养殖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为推广生态、安全、健康的养殖方式,先后制定了“河蟹养殖水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等60余项水产省级标准,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00个,其中部级28个,示范区核心面积80万亩,辐射面积160余万亩,养殖水域水质普遍好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安徽河蟹养殖实现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历史性转变。
近两年,安徽又组织实施“河蟹进湖泊工程”,在全省湖泊渔业水域大力推广“泊湖模式”,积极推进河蟹养殖从“养大蟹”向“优质蟹”转变,全省230万亩湖泊、70万亩池塘养蟹基本上实现了生态健康养殖,河蟹产业步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在水产养殖业中居主导地位的河蟹产业的良性发展,推动了水产品养殖生产方式的全面升级,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在安徽已成主流,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养殖环境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累计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44万亩、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54万亩,有机水产品基地26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74个、绿色水产品10个、有机水产品7个。历次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之路
水产养殖除了提供水产品以外,其良好的生态功能尤为重要。以水生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并称为地球生态的三大支柱。其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是水域生态系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这是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新时期水产养殖业的成功实践,以渔养水,以水养鱼,水产养殖业与水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能很好地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良性发展。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水产养殖必由之路——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完成上述战略决策、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不懈的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安徽省水产养殖业呈现出养殖环境越来越好、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近50万亩、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近60万亩,有机水产品基地近30万亩。有机水产品、绿色水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近100个。安徽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明了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