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分析
粮食问题成为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涨幅突起。在2006年,粮农组织粮食价格指数比前一年平均上升了8%,但在2007年升高了24%,进入2008年,前三个月的平均增幅为53%,在同时期内粮食平均价格增幅为87%。主要品种如玉米、小麦、大豆、大米等四大粮食品种。与06 年相比,平均涨幅超过一倍。玉米、大豆和大米的价格涨幅为120%、130%和141%。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在于很大一部分粮食产品增量被应用于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产量改变了农产品应用属性,由于石油价格高企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很多国家将生物能源作为其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生物能源将长期成为粮食边际需求的主要增量,主要生产为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2007年约23%的美国粗粮,约54%的巴西甘蔗作物被用来生产乙醇,欧盟约47%的植物油被用来生产生物柴油。
另外,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主要粮油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至30年最低点。尽管08年全球粮食将迎来丰收年,但由于生物燃料生产仍保持较高增速,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依然在低点徘徊。
第三:粮食价格存在补涨内在需求,因为在过去40年来,全球农业商品实际价格指数呈现的是下降态势。食品价格在近十年来明显落后于其他商品价格涨幅,特别是党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
与国际市场的风起云涌相比,国内粮食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但涨幅不大。除了大豆产品价格涨幅超过90%之外,玉米、稻谷、小麦等三大粮食品种价格的最高涨幅不超过25%,平均涨幅才11-20%之间。
我国粮价与国际粮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中小麦,稻米,玉米到岸价分别比国内市场高1.8、0.8和0.6倍。
国内市场价格稳定,首要得益于我国粮食保持着较高自给率,近年来粮食净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5%左右。其中大豆产品需求已经主要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大豆净进口占总消费比重为70%,分品种来看,谷物和畜家禽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传导相对受阻,其他农产品传导机制相对较强。
但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人均资源相比匮乏,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依赖程度明显提高,这为国内粮食产品未来价格变化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国家对粮食价格的管制调控。
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中国的粮食战略储备系统:
我国在1990年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现阶段粮食战略储备系统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国家对粮食价格调控最有效的手段是直接市场干预,利用国储粮收储获销售来调节市场粮食供应,达到影响终端价格的目的。
2007 年以来国储粮拍卖的频率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06 年国存小麦拍卖的次数和量仅分别为7 次、493 万吨。而07 年量次分别达到48 次、2606.18 万吨。尤其07 年3 月、9 月、08 年2 月国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期间,国储粮拍卖的频率和量都大大加强。
同样,在今年国际稻米价格飚涨的时期,国储稻谷拍卖频率也明显加大。尽管国际稻谷价格大涨,但在国储粮抛售压力下,国内现货价格终没有有效上行。
从结果来看,国储粮在此轮稳定国内的过程中发挥了它既定的作用,使国内粮食市场能够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的环境中独善其身。
在稳定市场预期与国内供给方面,政府也作了相应的准备。一方面是通过贸易政策,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来增加国内供给。具体措施如对大米、小麦等相关粗产品实施出口配额、征收出口关税来减少国内出口,此外还降低一些产品的进口关税。
另一方面,政府在今年又再度加大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分别在2、3 月份两次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的直接价格支持政策,以及增加直接补贴的收入支持政策。收入和价格政策支持力度都比以往有很大程度的加强。
尽管粮食价格稳定运行在过去两年为缓和国内通胀压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8年夏粮丰收也使粮食价格平稳有了较为宽松的调控环境,但未来国内市场粮食价格调整势在必行,因为长远来看,粮食生产的收入和价格支持政策才是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稳定的根本性措施,它对粮食市场的意义要比库存调节及贸易政策更具持久。持续保持低价粮食政策是对广大农民群体利益的牺牲。更有可能影响到09年以及未来粮食供需平衡。
国家虽然能够借助战略储备系统保障价格稳定,但在生产环节,目前种粮成本不断上升:
1、种粮生产资料成本上涨。2006年粮食种植成本中人工、化肥、土地以及机械作业占到81.6%。在人工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临界点,低成本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力工资的上涨。
在化肥方面,2008年1-4月份,如尿素、钾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平均涨幅超过30%。
2、劳动力机会成本加速上升,也是推动种粮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过去充分供给的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劳动力总量的供给速度迅速降低,我国工资低廉的优势也将消失。2007年农民工月均工资相当于2.38亩粮食现金收益,种粮收益远不如打工收益,所以现在从事粮食种植的主要是那些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
3、物化成本上升直接推动种粮成本的上升,2002年以来,石油、金属、煤炭、土地、房产价格均进入上升周期,且涨幅巨大,不仅直接推动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且还造成新的工农产品比价失调。种粮收益也不如经济作物收益,粮食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有35%下降到不到10%,这也是粮食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成本拉低了种粮效益,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会危险到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采取的措施,粮食补贴政策可持续性值得商榷
2003年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发生转变,由最早的向消费者补贴,发展到中期的向流通环节补贴,以及到目前实行对生产者补贴为主,如取消农业税、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农资综合补贴、增加种粮直补等。
补贴政策虽然有所进步,但实际效果要低于预期,因为目前施行的补贴政策双方追求方向并不一致,政府要粮,农民要钱。补贴增速不及成本涨幅,另外补贴是按照基础面积发放。这难以有效引导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大米消费量是全球出口量的5-6倍,小麦消费量是全球出口量的1倍,玉米消费量是全球出口量的1.5倍,庞大的消费需求根本无法通过进口来解决。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
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前景分析
我国粮食中长期需求刚性向上,但播种面积稳中有降,人口增长,食品消费增长,加工需求增长。通过多年的技术进步,粮食单产提高的空间缩小,化肥的使用量进入到边际报酬递减阶段。未来单产的提高将主要依赖品种改良。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消费比下降。到2015年我国粮食品种需求将达到5.5-5.9亿吨,如果年内粮食价格不出现超预期上调,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明年粮食可能出现小幅度减产。
业内人士及专家预计,未来三年,我国为保障粮食战略的安全和粮食储备战略系统的有效性,粮价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年内价格涨幅大约在10%以内,未来三年粮价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50%。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