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需要突破
内容提示: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整合将会使得优势资源更趋集中,更多企业将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质量管控方面,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医药工业才能摆脱低层次的竞争,才有可能塑造 出属于中国的国际医药巨头,而更多的患者才能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2009年,全球备受金融危机的困扰,但是对于国际医药领域来说,却是一个“整合并购年”。在这一年中发生的几宗并购行为,无论是并购双方的企业规模,还是并购金额,以及这些并购行为对全球制药行业格局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创下了历年之最。而国内药企的整合,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初露锋芒之后,也呈山雨欲来之势。
本文对行业整合的必要性及国内医药行业整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行业整合孕育突破。谁能把握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的机会,谁就能在这场整合战争中赢得市场先机。其文观点,供业内参考。
2009年,先后发生了全球制药行业排名第一的辉瑞对惠氏的并购、罗氏对基因泰克的并购、默沙东对先灵葆雅的并购等重量级整合并购。辉瑞对惠氏的并购更被称为“制药行业十年来最大的并购”。之后,赛诺菲-安万特、葛兰素史克、礼来、诺华以及阿斯利康等国际药业巨头都表示,将继续实施中小规模的并购活动。全球医药行业的整合与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并购整合的历史洪流中,中国医药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发展需要整合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富贵病”发病率的升高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中国医药市场近年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医药市场仍将保持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然而,具体到中国的医药企业,虽然总体规模在快速增长,但是却没有能够出现世界级的企业,前100位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的销售额总和也不及辉瑞等单个医药巨头一年的全球销售收入。一项报告显示,以医院市场为例,2008年国内前10位医药企业仅占市场总体份额的16.36%。目前,我国医药工业企业有近5000家,医药流通企业 8000余家,整个行业仍然表现出集中度低、竞争无序、产品低层次竞争、用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等特点,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医药行业的集约发展、规范发展,而且这种局面也导致了政府监管难度极大。
根据IMS的预测,中国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将有望在2012年进入世界前三的行列。按照年复合增长20%的速度计算,中国医药市场将于10~15年之后,整体规模达到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那么,中国医药行业的“辉瑞”、“基因泰克”又会是谁?他们将如何产生?对照世界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主流医药企业的成长经验,我们发现创新和并购整合是最主要的推动力,而后者的地位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和有效。
近年来,跨国企业已经将中国医药市场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不断加大研发、临床推广和销售投入的力度,部分医药巨头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展并购或寻求优质中小型的并购对象。对国内医药行业来说,行业的整合显然已经迫在眉睫,否则,10~15年之后,纵使中国市场能够达到美国医药市场现在的规模,那也只是外资企业的战场,我们只是看客而已。
国内整合起步
近几年来,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案例频繁见诸于媒体,虽然并购的整体动作、规模不像辉瑞并购惠氏般具有震撼力,但毕竟已经起步。2009年国药合并中生,上实医药资产与上药医药资产整合,复星医药、双鹭药业、云南白药、先声药业、天坛生物等也是动作频频,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将迎来新的浪潮。
2009年发生的并购案以及中国医药行业未来整合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与国际主流市场相比较差距还很大,随着领军企业的做强做大,市场化因素必将推动其对外扩张,但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医药企业整合拉开了大幕,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的强强联手、上实集团医药资产与上药集团的整合便是明证,而这一连串的国有医药资产并购事件,具备极强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对其他企业的整合产生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未来几年,政府主导的行业整合大戏还将续演。
三是在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等政策逐步实施的情况下,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整合有利于行业龙头继续做大做强。
四是随着中国市场在跨国医药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部分跨国企业,尤其是像辉瑞这种以收购作为扩张捷径的医药巨头一定会在中国医药行业刮起一阵并购旋风。
自2007年以来,国企、民企纷纷大举并购,尤其以2009年最为集中。我们相信,2009年的并购只是一个序幕,并购好戏还在后面。
打造行业龙头
事实上,不同的并购主体决定了他们对并购的理解并不一样。以国药、上药以及民营企业先声药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并购背后所隐含的更多内容。
国药集团与中生联合重组、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重组,说明医药“航母”企业在政府推动下正在形成,而区域性医药企业也在市场之手的指引下加速并购,优胜劣汰正在加剧,国
内医药行业有望快速步入整合期。
从国药集团联合重组中生来看,双方的业务互补性较好,中生整体上市进程将借机提速。而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主要医药资产的整合预期已久,业内人士预期二者合并将诞生我国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医药巨头,上海医药将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医药市场相关子行业的集中度无疑将加速提升。
作为国内医药分销商龙头,国药集团此次动作,应该仅仅是拉开了整合大幕,国药集团可能以中生为平台,完成对中生旗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整合,进而带来国内疫苗行业的大范围整合。有消息透露,国药集团还在酝酿在全国各地收购一些条件较好的医药工业资产,打造国内医药行业超级“航母”。国药股份的大股东国药控股也于2009年9月23日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后,预期国药控股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各地方优质的医药分销业务。
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复星医药,在资本市场和产业平台长袖善舞,注重产业投资,推动企业成长。
2003年,复星医药与中国医药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中国医药分销领域全面整合的序幕。
2009年,复星医药参与投资的国药控股成功登陆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主板,实际募资100.4亿港元,为国药控股进一步推进行业整合、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药控股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强化。
复星医药与国药控股过去六年的成功合作,展示了“复星”与“中国医药”两大品牌的叠加带来的优势,成为民企与国企合作共成长的典范。
复星医药通过投资控股在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提升公司价值,抢占行业制高点,使控股企业万邦医药、药友制药经营业绩实现突破式增长。2009年度,万邦医药实现销售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和40%,其糖尿病系列产品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并成功完成了对成员企业河北万邦复临药业有限公司的整合。药友制药实现了对成员企业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的整合。2009年度,药友制药销售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和45%。
2009 年,复星医药加大了对国外优秀制药企业的投资、整合,投资了邯郸摩罗丹药业、安徽山河药辅,进一步充实药品制造业务。复星医药还与杭州迪安检测中心签署协议,投资检测外包服务领域,介入社会化服务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全新商业模式。
在国际投资商,复星医药投资了美中互利(拥有高端医院品牌“和睦家”)。
整合未来可期
根据IMS的报告,在国内医药行业中,排名前二十位的医药企业绝大多数为跨国药企,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内药企名列其中。虽然因为诸多原因决定了中国的研发成本相对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社会资源的不集中,单个医药企业所能获得的人力、财务资源均比较有限,这使得大部分国内医药企业在研发费用总体的高投入以及可能承担的风险面前望而却步,其直接后果就是国内药品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而高利润和高附加值的药品却大部分掌握在跨国药企手里。
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整合将会使得优势资源更趋集中,更多企业将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质量管控方面,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医药工业才能摆脱低层次的竞争,才有可能塑造 出属于中国的国际医药巨头,而更多的患者才能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说,目前分散的国内医药市场无疑为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像一个消防队对频繁的火警疲于应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处理具体而繁杂的事务,而无法充分发挥国民用药安全守门人的职能。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集中,工作质量提高,同时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高端职能。
整合孕育突破。对照美国、日本等医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中国的医药行业在经历一轮整合和残酷的优胜劣汰过程之后,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向高度集中迈进,而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谁先走出了第一步并抢先拥有了对优势资源的整合机会,谁就能在这场整合战争中赢得市场先机。
2009年,全球备受金融危机的困扰,但是对于国际医药领域来说,却是一个“整合并购年”。在这一年中发生的几宗并购行为,无论是并购双方的企业规模,还是并购金额,以及这些并购行为对全球制药行业格局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都创下了历年之最。而国内药企的整合,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初露锋芒之后,也呈山雨欲来之势。
本文对行业整合的必要性及国内医药行业整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行业整合孕育突破。谁能把握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的机会,谁就能在这场整合战争中赢得市场先机。其文观点,供业内参考。
2009年,先后发生了全球制药行业排名第一的辉瑞对惠氏的并购、罗氏对基因泰克的并购、默沙东对先灵葆雅的并购等重量级整合并购。辉瑞对惠氏的并购更被称为“制药行业十年来最大的并购”。之后,赛诺菲-安万特、葛兰素史克、礼来、诺华以及阿斯利康等国际药业巨头都表示,将继续实施中小规模的并购活动。全球医药行业的整合与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并购整合的历史洪流中,中国医药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发展需要整合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富贵病”发病率的升高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中国医药市场近年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医药市场仍将保持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然而,具体到中国的医药企业,虽然总体规模在快速增长,但是却没有能够出现世界级的企业,前100位中国医药企业2008年的销售额总和也不及辉瑞等单个医药巨头一年的全球销售收入。一项报告显示,以医院市场为例,2008年国内前10位医药企业仅占市场总体份额的16.36%。目前,我国医药工业企业有近5000家,医药流通企业 8000余家,整个行业仍然表现出集中度低、竞争无序、产品低层次竞争、用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等特点,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医药行业的集约发展、规范发展,而且这种局面也导致了政府监管难度极大。
根据IMS的预测,中国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将有望在2012年进入世界前三的行列。按照年复合增长20%的速度计算,中国医药市场将于10~15年之后,整体规模达到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那么,中国医药行业的“辉瑞”、“基因泰克”又会是谁?他们将如何产生?对照世界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主流医药企业的成长经验,我们发现创新和并购整合是最主要的推动力,而后者的地位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和有效。
近年来,跨国企业已经将中国医药市场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不断加大研发、临床推广和销售投入的力度,部分医药巨头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展并购或寻求优质中小型的并购对象。对国内医药行业来说,行业的整合显然已经迫在眉睫,否则,10~15年之后,纵使中国市场能够达到美国医药市场现在的规模,那也只是外资企业的战场,我们只是看客而已。
国内整合起步
近几年来,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案例频繁见诸于媒体,虽然并购的整体动作、规模不像辉瑞并购惠氏般具有震撼力,但毕竟已经起步。2009年国药合并中生,上实医药资产与上药医药资产整合,复星医药、双鹭药业、云南白药、先声药业、天坛生物等也是动作频频,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将迎来新的浪潮。
2009年发生的并购案以及中国医药行业未来整合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与国际主流市场相比较差距还很大,随着领军企业的做强做大,市场化因素必将推动其对外扩张,但这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是政府主导的国有医药企业整合拉开了大幕,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的强强联手、上实集团医药资产与上药集团的整合便是明证,而这一连串的国有医药资产并购事件,具备极强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对其他企业的整合产生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未来几年,政府主导的行业整合大戏还将续演。
三是在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等政策逐步实施的情况下,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整合有利于行业龙头继续做大做强。
四是随着中国市场在跨国医药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部分跨国企业,尤其是像辉瑞这种以收购作为扩张捷径的医药巨头一定会在中国医药行业刮起一阵并购旋风。
自2007年以来,国企、民企纷纷大举并购,尤其以2009年最为集中。我们相信,2009年的并购只是一个序幕,并购好戏还在后面。
打造行业龙头
事实上,不同的并购主体决定了他们对并购的理解并不一样。以国药、上药以及民营企业先声药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并购背后所隐含的更多内容。
国药集团与中生联合重组、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重组,说明医药“航母”企业在政府推动下正在形成,而区域性医药企业也在市场之手的指引下加速并购,优胜劣汰正在加剧,国
内医药行业有望快速步入整合期。
从国药集团联合重组中生来看,双方的业务互补性较好,中生整体上市进程将借机提速。而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主要医药资产的整合预期已久,业内人士预期二者合并将诞生我国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医药巨头,上海医药将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医药市场相关子行业的集中度无疑将加速提升。
作为国内医药分销商龙头,国药集团此次动作,应该仅仅是拉开了整合大幕,国药集团可能以中生为平台,完成对中生旗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整合,进而带来国内疫苗行业的大范围整合。有消息透露,国药集团还在酝酿在全国各地收购一些条件较好的医药工业资产,打造国内医药行业超级“航母”。国药股份的大股东国药控股也于2009年9月23日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后,预期国药控股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各地方优质的医药分销业务。
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复星医药,在资本市场和产业平台长袖善舞,注重产业投资,推动企业成长。
2003年,复星医药与中国医药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中国医药分销领域全面整合的序幕。
2009年,复星医药参与投资的国药控股成功登陆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主板,实际募资100.4亿港元,为国药控股进一步推进行业整合、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药控股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强化。
复星医药与国药控股过去六年的成功合作,展示了“复星”与“中国医药”两大品牌的叠加带来的优势,成为民企与国企合作共成长的典范。
复星医药通过投资控股在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提升公司价值,抢占行业制高点,使控股企业万邦医药、药友制药经营业绩实现突破式增长。2009年度,万邦医药实现销售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和40%,其糖尿病系列产品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并成功完成了对成员企业河北万邦复临药业有限公司的整合。药友制药实现了对成员企业重庆凯林制药有限公司的整合。2009年度,药友制药销售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和45%。
2009 年,复星医药加大了对国外优秀制药企业的投资、整合,投资了邯郸摩罗丹药业、安徽山河药辅,进一步充实药品制造业务。复星医药还与杭州迪安检测中心签署协议,投资检测外包服务领域,介入社会化服务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全新商业模式。
在国际投资商,复星医药投资了美中互利(拥有高端医院品牌“和睦家”)。
整合未来可期
根据IMS的报告,在国内医药行业中,排名前二十位的医药企业绝大多数为跨国药企,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内药企名列其中。虽然因为诸多原因决定了中国的研发成本相对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社会资源的不集中,单个医药企业所能获得的人力、财务资源均比较有限,这使得大部分国内医药企业在研发费用总体的高投入以及可能承担的风险面前望而却步,其直接后果就是国内药品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而高利润和高附加值的药品却大部分掌握在跨国药企手里。
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整合将会使得优势资源更趋集中,更多企业将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自主创新、质量管控方面,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医药工业才能摆脱低层次的竞争,才有可能塑造 出属于中国的国际医药巨头,而更多的患者才能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来说,目前分散的国内医药市场无疑为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像一个消防队对频繁的火警疲于应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处理具体而繁杂的事务,而无法充分发挥国民用药安全守门人的职能。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集中,工作质量提高,同时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高端职能。
整合孕育突破。对照美国、日本等医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中国的医药行业在经历一轮整合和残酷的优胜劣汰过程之后,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向高度集中迈进,而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谁先走出了第一步并抢先拥有了对优势资源的整合机会,谁就能在这场整合战争中赢得市场先机。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