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一)内需增长强劲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自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辉煌的30年,平均销售收入递增幅度超过17%,远远高于全球医药市场平均增速8%~10%的水平。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目前仍以内需为主。所以,内需市场的发展主宰着国内的医药生产。业内人士指出,全球医药中心正在转变,中国内地将成为外资药企扩张业务的首选市场。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医药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二)研发外包与跨国药企转移生产为我国医药企业增加活力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医药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跨国药企的转移生产和委托加工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原料药产品转移给中国企业生产,如美国辉瑞公司把多个激素产品转让给上海医药集团生产;阿斯利康公司已停止生产原料药,转而向中、印采购;默克公司、日本第一制药等也纷纷与中国医药企业进行相关合作。转移生产给中国医药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国际规则、先进的仪器设备、环保、安全和质量理念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等,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
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在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医药研发公司,如上海药明康德公司、睿智化学公司、北京智元公司、本原正阳公司等。这些承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公司发展迅速,他们在国内医药行业带头实践和推广了国际标准的GLP和GCP,并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他们让世界医药业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
同时,世界医药科研的主力军也纷纷来中国落户。继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来中国建立医药研发中心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的医药研发环境及巨大的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必然会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和面对面的学习机会,并增加成果转让机会,同时也会给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药带来巨大支持。比如上海张江就有4个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一类新药和20多项接近后期的项目得到合资或注资;某外资企业还拟出资3700万美元购买上海一医药企业的科研成果。与外资协作开发、共享成果的合作一定会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进程。
(三)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药业
近年来,国际资本日趋关注中国医药产业。在已获得外商风险投资注入的29家医药企业中,有12家是2006年完成的注资,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包括许多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美林、软银、鼎晖和兰山投资等。自去年初开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医药企业出现明显加速的迹象。这些国际财团帮助我国医药企业成功打通了通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并募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资本国际化将带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资本在美、欧、日市场购并当地医药企业的案例一定会出现。当中国资本在海外成功投资医药企业时,中国医药行业“走出去”战略就进入了更高阶段。
国际资本高度关注有潜能、有价值的我国医药企业,而获得国际资本支持的企业,其技术和专长将迅速转换成生产力走向市场,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的国际化是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提高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契机。
(四)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已成熟
中国制剂走进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一直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共同梦想。而今天,中国制药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创新和GMP、GCP、GLP、GSP等质量规范的推行以及EHS体系的建设,让中国医药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批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海归”的加盟,加快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步伐,一部分医药企业已经达到国际认证水平——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成熟了。
浙江华海药业是我国第一个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深圳立健药业是第一个把头孢菌素制剂大批量销往欧洲的企业;海正药业、复星药业、西安千禾药业、大连美罗等都是固体制剂出口成功的先行者。过去一直被认为出口难度较大的大输液产品,也已有石家庄四药、四川科伦集团成功出口,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制剂走向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将带动中国医药行业实现大的跨越。
(五)科学发展观促进政策日趋完善
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医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006-2020年《科技规划纲要的决定》,提出了“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争竞力”等五大目标,这是医药行业未来15年的创新指南。当然,目前一些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如“以药养医”的体制尚未改变,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影响了产业的发展,相信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新的医改方案的出台,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一)内需增长强劲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自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辉煌的30年,平均销售收入递增幅度超过17%,远远高于全球医药市场平均增速8%~10%的水平。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目前仍以内需为主。所以,内需市场的发展主宰着国内的医药生产。业内人士指出,全球医药中心正在转变,中国内地将成为外资药企扩张业务的首选市场。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医药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二)研发外包与跨国药企转移生产为我国医药企业增加活力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医药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跨国药企的转移生产和委托加工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原料药产品转移给中国企业生产,如美国辉瑞公司把多个激素产品转让给上海医药集团生产;阿斯利康公司已停止生产原料药,转而向中、印采购;默克公司、日本第一制药等也纷纷与中国医药企业进行相关合作。转移生产给中国医药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国际规则、先进的仪器设备、环保、安全和质量理念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等,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
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在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医药研发公司,如上海药明康德公司、睿智化学公司、北京智元公司、本原正阳公司等。这些承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公司发展迅速,他们在国内医药行业带头实践和推广了国际标准的GLP和GCP,并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他们让世界医药业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
同时,世界医药科研的主力军也纷纷来中国落户。继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来中国建立医药研发中心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的医药研发环境及巨大的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必然会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和面对面的学习机会,并增加成果转让机会,同时也会给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药带来巨大支持。比如上海张江就有4个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一类新药和20多项接近后期的项目得到合资或注资;某外资企业还拟出资3700万美元购买上海一医药企业的科研成果。与外资协作开发、共享成果的合作一定会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进程。
(三)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药业
近年来,国际资本日趋关注中国医药产业。在已获得外商风险投资注入的29家医药企业中,有12家是2006年完成的注资,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包括许多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美林、软银、鼎晖和兰山投资等。自去年初开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医药企业出现明显加速的迹象。这些国际财团帮助我国医药企业成功打通了通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并募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资本国际化将带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资本在美、欧、日市场购并当地医药企业的案例一定会出现。当中国资本在海外成功投资医药企业时,中国医药行业“走出去”战略就进入了更高阶段。
国际资本高度关注有潜能、有价值的我国医药企业,而获得国际资本支持的企业,其技术和专长将迅速转换成生产力走向市场,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的国际化是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提高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契机。
(四)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已成熟
中国制剂走进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一直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共同梦想。而今天,中国制药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创新和GMP、GCP、GLP、GSP等质量规范的推行以及EHS体系的建设,让中国医药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批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海归”的加盟,加快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步伐,一部分医药企业已经达到国际认证水平——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成熟了。
浙江华海药业是我国第一个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深圳立健药业是第一个把头孢菌素制剂大批量销往欧洲的企业;海正药业、复星药业、西安千禾药业、大连美罗等都是固体制剂出口成功的先行者。过去一直被认为出口难度较大的大输液产品,也已有石家庄四药、四川科伦集团成功出口,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制剂走向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将带动中国医药行业实现大的跨越。
(五)科学发展观促进政策日趋完善
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医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006-2020年《科技规划纲要的决定》,提出了“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争竞力”等五大目标,这是医药行业未来15年的创新指南。当然,目前一些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如“以药养医”的体制尚未改变,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影响了产业的发展,相信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新的医改方案的出台,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上一篇:2013年泰乐菌素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