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依然保持“第一”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服装如何升级转型?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9)期间,一场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服装业的应对”的高端对话,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与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之间展开。
杜钰洲:中国仍是三个“第一”
郑永刚:杉杉实现“三丰收”
2008年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严峻困难的一年,世界金融环境的恶化造成外部需求的下降,出口大幅减少,但同时服装成本却在上升。在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杜钰洲分析,今年前两个月纺织出口下降了20%,服装下降11%,纺织服装总体下降14%。当然,下降较多的原因也和去年圣诞节前国外大量促销有关,对今年一二月的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全球经济形势分析,虽然目前各国都在救市,但国际经济下行还未见底。
尽管如此,杜钰洲对中国服装业充满信心:“中国纺织服装业有三个最大,一是中国消费纺织服装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纤维消费量为15公斤,高于世界平均值;二是产业最大,纺织纤维加工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是世界纺织服装加工厂;三是出口最大,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服装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仅加工水平得到世界公认,而且也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有的品牌甚至已经在国外开店。这表明中国服装企业不仅能生产物质产品,还能生产代表不同生活方式的文化。
郑永刚则肯定金融危机并没有对杉杉的服装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的服装仍然保持了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利润、国际市场份额同比增加26%、15%和20%,实现了经营、效益、市场份额难得的三丰收。”总结原因,郑永刚认为,逆势上扬源于杉杉从数年前就开始的产业升级和调整。通过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引进技术、设备、合作伙伴,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地结构降低成本,强化品牌战略,建立起优秀的多品牌经营体系,从而提高效益。
郑永刚透露,今年杉杉将更多地利用不同金融手段来保障企业的资金链充沛畅通,也将更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杜钰洲:正确看待大众消费
郑永刚:国际品牌“中国化”
产业升级是否意味着中国服装应该提价?杜钰洲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服装是否涨价要由市场决定,不是想涨就能涨的。低价并不意味着品质差,而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不能把大众消费理解为低档货,没钱的消费者才会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消费者都在大量消费物美价廉的中国服装。”
杜钰洲举了一个例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河南有个服装产业集群却非常红火,当地都是小企业,每个企业一般有20多个工人,生产的服装很便宜,但销售却很好。这说明消费者需要不同层次的服装,我们不能一味提高产品档次。“服装行业是竞争行业,应该在竞争中促进产业提升。”杜钰洲说。
郑永刚补充说,从产业角度讲,企业之间应该优胜劣汰;从国家角度讲,要保护服装业,这两个并不矛盾——通过产业升级,行业整体获得竞争力;通过国家保护,小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可以解决大批就业。
郑永刚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品质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是价格还是低于价值。这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是个整个国家的发展相关的,国家是最大的品牌。中国服装品牌需要一个成长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有信心。这次金融危机将把一部分消费国际品牌的消费者拉回国内,消费者将重新审视中国服装品牌。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不像过去仅仅是加工,而是参与到设计、运作品牌的整个过程。很多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都是由中国企业在运作,世界品牌必须本土化,消费者不明白这个道理。
杜钰洲指出,品牌的价值包括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品牌加工没问题,但创造力差一点,品牌销售更差一点,离真正走出去还有距离。我们还需要学习国外大牌的经验。
另外,杜钰洲还介绍,经济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想出了很多应对的办法,协会正在向行业推广好的做法。目前发展好的的企业中,不少是既有内销又有外销,这样的企业创造力比较强,转型比较快,一旦出口订单减少,就可以以内销品牌带动加工。内销品牌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加工型小企业,拉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由此国家可以更多扶持中小企业,实现良性循环。
杜钰洲:中国仍是三个“第一”
郑永刚:杉杉实现“三丰收”
2008年是中国服装行业面临严峻困难的一年,世界金融环境的恶化造成外部需求的下降,出口大幅减少,但同时服装成本却在上升。在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杜钰洲分析,今年前两个月纺织出口下降了20%,服装下降11%,纺织服装总体下降14%。当然,下降较多的原因也和去年圣诞节前国外大量促销有关,对今年一二月的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全球经济形势分析,虽然目前各国都在救市,但国际经济下行还未见底。
尽管如此,杜钰洲对中国服装业充满信心:“中国纺织服装业有三个最大,一是中国消费纺织服装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纤维消费量为15公斤,高于世界平均值;二是产业最大,纺织纤维加工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是世界纺织服装加工厂;三是出口最大,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服装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仅加工水平得到世界公认,而且也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有的品牌甚至已经在国外开店。这表明中国服装企业不仅能生产物质产品,还能生产代表不同生活方式的文化。
郑永刚则肯定金融危机并没有对杉杉的服装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的服装仍然保持了大幅增长。营业收入、利润、国际市场份额同比增加26%、15%和20%,实现了经营、效益、市场份额难得的三丰收。”总结原因,郑永刚认为,逆势上扬源于杉杉从数年前就开始的产业升级和调整。通过产业升级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引进技术、设备、合作伙伴,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地结构降低成本,强化品牌战略,建立起优秀的多品牌经营体系,从而提高效益。
郑永刚透露,今年杉杉将更多地利用不同金融手段来保障企业的资金链充沛畅通,也将更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杜钰洲:正确看待大众消费
郑永刚:国际品牌“中国化”
产业升级是否意味着中国服装应该提价?杜钰洲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服装是否涨价要由市场决定,不是想涨就能涨的。低价并不意味着品质差,而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的。不能把大众消费理解为低档货,没钱的消费者才会买,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消费者都在大量消费物美价廉的中国服装。”
杜钰洲举了一个例子,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河南有个服装产业集群却非常红火,当地都是小企业,每个企业一般有20多个工人,生产的服装很便宜,但销售却很好。这说明消费者需要不同层次的服装,我们不能一味提高产品档次。“服装行业是竞争行业,应该在竞争中促进产业提升。”杜钰洲说。
郑永刚补充说,从产业角度讲,企业之间应该优胜劣汰;从国家角度讲,要保护服装业,这两个并不矛盾——通过产业升级,行业整体获得竞争力;通过国家保护,小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可以解决大批就业。
郑永刚认为,中国服装品牌的品质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是价格还是低于价值。这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是个整个国家的发展相关的,国家是最大的品牌。中国服装品牌需要一个成长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共同作用,我们应该有信心。这次金融危机将把一部分消费国际品牌的消费者拉回国内,消费者将重新审视中国服装品牌。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不像过去仅仅是加工,而是参与到设计、运作品牌的整个过程。很多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都是由中国企业在运作,世界品牌必须本土化,消费者不明白这个道理。
杜钰洲指出,品牌的价值包括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品牌加工没问题,但创造力差一点,品牌销售更差一点,离真正走出去还有距离。我们还需要学习国外大牌的经验。
另外,杜钰洲还介绍,经济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想出了很多应对的办法,协会正在向行业推广好的做法。目前发展好的的企业中,不少是既有内销又有外销,这样的企业创造力比较强,转型比较快,一旦出口订单减少,就可以以内销品牌带动加工。内销品牌的发展也带动了不少加工型小企业,拉动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由此国家可以更多扶持中小企业,实现良性循环。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