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政策下的银行和企业现状深度分析
自去年以来,货币政策告别长达10年的“稳健”取向,开始不断紧缩,直至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对银行实施了信贷规模控制,具体是怎样执行的?据了解,各家银行的普遍做法是:首先,商业银行总行向央行上报全年贷款新增计划。原则上,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今年的新增贷款规模不超过去年。经央行核定后,商业银行总行对其一级分行按季下达信贷规模,一级分行又对二级分行按月下达规模。
举例来说,作为一级分行,中行江苏省分行的信贷规模由总行按季下达,每季度信贷规模占全年规模的比重分别是:一季度38%,二季度30%,三季度12%,四季度20%。而作为二级分行,农行常州市分行的信贷规模由省分行按月下达:1月10亿元,2月15亿元,3月13.8亿元,4月22亿元。
按季、按月,有的银行甚至对分支机构按日控制信贷规模。某银行义乌分行去年新增贷款十多亿元,今年一开始也按以往的做法,到1月10日就放了12亿元。“贷款放‘冒’之后,上级行把我们‘严加看管’起来,贷款实行按日监控,每天放贷都不能超过他们下达的规模。”一位知情者说。
●银行
贷款数量减少,利率明显上浮,中小银行资金紧张
规模控制对银行信贷投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先看数量。“早投放、早收益”是多年来银行放贷遵循的原则。一般说来,上半年贷款投放力度较大,有时能达到全年投放的80%甚至更多。但按季、按月下达的规模控制打破了原有节奏,使全年信贷投放趋于均匀,也使上半年的贷款投放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以工行、中行、建行的江苏省分行为例,今年一季度,这3家分行贷款投放分别为131亿元、103亿元和68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投放量的50%、50%和30%左右。
再看利率。“规模控制使贷款成了稀缺资源,于是银行普遍提高了利率上浮幅度。我们现在一般上浮10%以上,最高上浮50%。”一位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如是说。
据江苏银监局调查,目前江苏的贷款优惠利率已基本取消,大多数银行还向企业收取1%至3%的承兑汇票敞口承诺费,贷款实际利率上升了33%左右。浙江银监局的调查也表明,今年浙江的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了30%至50%,实际利率已比去年初翻了近一倍。
贷款利率的较多上浮,静态地看,有助于银行提高利息收入,增加利润。
最后看风险。“我感觉企业的景气度在下降。在一季度,企业贷款还如饥似渴,每个月5日前总能用完信贷规模;可到了4、5月份,要到20日左右才能用完,企业的贷款需求没那么旺盛了。如果下半年企业景气度继续下降,贷款的不良率就可能上升。”工行江苏省分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张斌说。
张斌的看法已成为被调查银行和企业的共识。“今年的日子有点不好过。”不少企业这么说。“不好过”主要是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增加:
——原材料成本增加。前4个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比去年同期足足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劳动力成本增加。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据悉,按照苏南各市的标准,各项保险保障费用占工人实际工资的50%至60%,规范劳动用工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成本增加了10%至20%。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增加。随着人民币加快升值,出口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的美元报价,就只能压缩利润空间;如果提高美元报价,就会流失订单。
——出口退税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退税政策调整涉及江苏1.6万家、73%的出口企业,按2006年相关数据计算,政策调整导致江苏出口成本增加90亿元。
“动态地看,如果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就可能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从紧带来的那点利润都会让不良贷款给抹了。”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行长朱柏峰说。多年来,这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0.1%左右,去年底攀升至0.15%,目前已达0.25%,预计下半年还会上升。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的资金面是否紧张?
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对于货币从紧,他们没有太多紧张的感觉,存贷比也较低。存贷比是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考虑到信贷风险,存贷比不能太高,因而银行的法定最高存贷比为75%。时下,国有银行等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至60%。
与大银行不同,中小银行的资金面已十分紧张。“我们的存贷比高达74%,再加上存款准备金屡次上调,现已达到17.5%,这样一来,剩余的可用资金还不到10%,资金头寸已非常紧张。”武进农商行副行长许春培说。据我们调查,江浙地区中小银行的存贷比大多在70%左右,如温州银行为73%至74%,瓯海农村合作银行为70%,江苏银行为69%,南京银行为67%。
让许春培提心吊胆的还不止于此。“今年前4个月,对公存款同比减少了15亿元。资金来源的减少,更加剧了资金紧张。”他说。
事实上,对公存款下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从紧后,信贷投放收缩,使企业只得动用存款用于生产;同时,物价上涨对企业资金摆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突出表现为企业担心涨价,纷纷取出存款购买、囤积原材料,即“备库”。
●企业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加息难以抑制贷款需求
当前,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答案是:企业规模不同,贷款境遇也不同。
大企业大多能获得贷款,但除了利率上浮、资金成本增加外,贷款的审批、运转周期也变长了。而在信贷规模控制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银行又出现了“垒大户”的倾向。
江苏银监局曾对120户小企业作过调查: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在去年4个季度分别为92.53%、91.51%、83.87%和80.23%,呈逐季下降之势。浙江银监局对265家小企业的调查也表明,今年一季度,小企业授信户数比年初减少11664户,下降3.3%;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06亿元,仅为去年全年增量的8.6%。
“以前,我们武进农商行能100%地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的贷款需求,现在由于信贷规模太少,实话实说,只能满足50%了。我们这种专做小企业贷款的银行都这样了,你说大银行会咋样?”副行长许春培说。
加息的目的之一是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在实践中效果究竟如何?
“从理论上说,加息能遏制贷款需求。但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根本拿不到贷款,别说加息0.27个百分点,就是加2.7个百分点也要!毕竟,利率高低只是影响企业效益,而资金有无却影响其生存。两厢权衡,当然保命要紧!”调查中,许多银行和企业都这么说。
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利率正日益走高。时下,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7.47%,而在温州,民间借贷平均利率已达14.12%,泰顺、文成等地甚至出现了8至9分的民间借贷利率,换算成年利率高达96%至108%。与民间借贷相比,即使加息,银行贷款也显得很“便宜”。
●建议
科学把握力度,实行存贷比控制,差别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下一步,货币信贷调控应如何完善,如何既促发展又防通胀?调查中,监管部门、银行和企业纷纷提出建议。
单靠压缩需求来抑制通胀,不仅作用有限,还会与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剧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可能引起经济下滑。
“应当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防止超调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同时加大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配合货币政策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地反通胀。”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说。
在信贷规模控制方面,应当看到,资金也是生产要素,信贷规模控制会影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出现各种异化和扭曲。比如,信贷按季、按月控制会对周期性行业造成资金错配。“农业在春播时需要贷款,秋收时归还贷款。如果按季控制、均衡投放,就可能出现春天时没有贷款,秋天时倒有规模的状况,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王建伟说。
再如,信贷规模控制会使资金固化,造成有的地方“有钱没规模”,有的“有规模没钱”;同时,层层下达规模,也可能使资金权力化。
于学军建议,能否改信贷规模控制为存贷比控制。“即按存款控制贷款,比如,目前存贷比上限为75%,如果认为贷款太多了,就可要求下调存贷比,看70%是否合适;如果仍嫌太高,还可以进一步下调为65%,等等。除了余额控制之外,还可以进行增量控制,即按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存贷比控制既可以达到遏制信贷过快增长的目的,又是比较柔和的市场化手段,不会出现各种异化。”
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不少银行认为,中小银行的资金面已非常紧张,存款准备金率如果继续大幅提高,很可能使其出现流动性风险。应当对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化调整,小调、不调甚至下调。
在利率调整方面,应当特别慎重。加息不仅难以抑制贷款增长,还会因为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而增加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其反通胀的作用不大。不仅如此,在人民币加快升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加息可能会刺激更多热钱流入中国。
此外,不少银行和企业还提出,对以中小企业、“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妨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并明确相关贷款不列入规模控制范围,从而增强它们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信贷能力和积极性。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