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宏观环境 >  通胀考验中国经济

通胀考验中国经济

Tag:
中国正面临着近12年来最严峻的通货膨胀。4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达8.5%。这一指标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8%。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CPI的主要力量。4月,食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22.1%,但较3月环比下降0.1%,显示上涨趋势略有放缓。
 
尽管4月的涨幅较2月8.7%的高点有所回落,且猪肉、鲜蛋等前期涨幅较大的食品价格出现企稳迹象,但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官方将今年物价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预设目标很可能将会落空。首先,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传导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食品、能源价格上涨对终端产品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高通胀条件下的工资上调也未到位。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还在以压缩利润空间而不是涨价的方式,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靠盈利生存的企业最终将把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升至8.1%,创3年来新高。显示工业品价格仍在加速上扬,未来消费物价(CPI)的上涨压力有增无减。
 
其次,由于广泛存在的价格管制,目前的通胀数据仍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中实际的物价上涨要求。为了控制物价涨幅,中国政府对粮食、成品油、电力、天然气、公共交通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严格管制。在煤、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价格管制已使电力、石化等行业的利润消耗殆尽,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转,这种情况难以长期持续。而一旦价格管制松动,如启动“煤电联动”,势必引发新一轮涨价。
 
再次,近期国际市场食品、能源和资源类商品价格连续大幅攀升,加大了中国通货膨胀恶化的风险。由于存在价格和出口管制,尽管日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20美元,大米价格突破每吨1000美元,对中国市场尚未造成明显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和国际市场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随着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化肥、燃料价格上涨,中国农产品价格将居高不下,给食品价格带来新一轮上涨压力。由于中国半数石油依赖进口,这一重要能源价格的上涨,也将令诸多工业和运输部门的成本进一步上行。 严峻的通胀前景令中国宏观经济决策面临挑战。一方面,通货膨胀将造成经济过热,使国民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高物价引发民众不满,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奥运前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物价问题更成为决策者的“烫手山芋”。上周末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副总理王岐山、央行行长周小川都强调反通胀是目前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周一,4月CPI数据公布后仅数小时,央行就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6.5%,显示继续紧缩货币供给的决心。
 
    人民币升值、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行政性价格管制——对于遏制通胀的政策选项,专家依然莫衷一是、争论不休。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运用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控制通胀没有万灵药。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使用准备金、央票等数量工具,而非利率这一价格工具,正是对中美利率倒挂后,对国际“热钱”流入有所顾虑。控制通胀的关键是控制住货币供应量,这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而其中的权衡取舍则是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经济智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