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形成6个核心经济圈带 区域经济全面隆起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刘慕仁称,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离不开产业建设,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快速形成的项目,才能形成产业集聚。
来自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两岸经贸的合作,也非常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和提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呈现全面隆起之势。
中央的意图是明显的,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信息,引起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在讲发展,但在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做到发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样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呢?
毫无疑问,谁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海西经济区:四省20市发展新布局凸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娟娟 张伟/北京、福建报道
“海西建设的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西发展活力和先行优势日益显现”。这样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设中尚属首次。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将在扩大“三通”效应、提升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等方面着力先行先试,不断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两会”期间,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优惠政策近期出台
“国务院近期将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采访中,这一消息得到数名福建籍全国政协委员的证实。
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两会”期间,福建代表团的庄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议,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海西的定位。代表们在建议中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福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事实上已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区,按照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来推动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出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决策部署具体化;二是呼应台海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为拓展两岸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营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氛围。
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给与福建在先行先试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福建能够优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试验,特别是在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适当地降低一些门槛,让闽台在金融、保险、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产业合作时让福建对台湾继续保有实施一些特殊、灵活的政策,包括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门槛等等。”
呼吁建立“海峡经济区”
“两会”期间,包括民革中央在内,多份建议提出建立“海峡经济区”,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远景,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可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两岸加深沟通往来的交融地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共同构建起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两岸的合作经过时间和经济运作经验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密切,量的变化会慢慢引发质的变化。‘海峡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规划之中,通过两岸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将是促使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促成台湾海峡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
福建社科院前院长严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海西发展面临的机遇之一,就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比较困难,“台湾是个市场很小的地区,地区内的市场人口只有2300万,它的市场基本上是在国际市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的订单下跌非常显著。台湾的企业界都在讨论:台湾怎么办?中国与东盟的“10+1”协议到2010年就要生效,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台湾将享受不到这种零关税的好处,“10+3”(东盟与中日韩)还在谈,如果谈成,台湾将更加边缘化,所以台湾经济现在面临许多思考和反思,台湾与大陆订立经济联合体、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比过去更加迫切,两岸在经济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马祖籍“立委”曹尔忠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很务实,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表达了很大的善意。报告中再次提出支持海西的经济发展,说明两岸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闽台,海西应该结合海东,形成一个“海峡经济区”,共创经济荣景。
“如果成立海峡经济区,那么在经济规划和经济前景方面,更多地由海峡西岸与台湾进行更加密切地协商,两岸一起为海峡经济区做出一些事情,如产业上的衔接等。”严正表示,“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是双方的。将来会怎么样,只能继续观察。台湾的愿望已经表达出来了,但会怎么样还说不准。”
海西进入大发展阶段
2月22日,由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率领的福建省赴台经贸交流考察团赴台,考察团主要成员有福建省外经贸厅、台办、发改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和漳州、泉州、宁德政府的负责人,这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岸“三通”以来,福建省赴台考察交流级别最高的代表团之一。期间,闽台石化业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为今后闽台石化产业的直接对接建立了工作平台和机制。
根据国台办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从2009年起,将原于“九八”投洽会期间在厦门举办的“海西论坛”更名为“海峡论坛”,今后每年举办一届。据吴能远委员介绍,海西论坛主要是福建省自己办,层次比较低,这次提升到国家级,国台办之所以积极支持,是希望把海峡论坛办成全国第一档次的两岸交流的大论坛、平台。
有媒体评论,虽然只是一次之差,却显示已经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涉及闽、浙、赣、粤四省20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最新发展布局即将浮出水面。
“国际经济危机和两岸‘大三通’作为内外因,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时机,海西将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升级的阶段。”吴能远委员表示,“海西后5年的发展将有两大特点:一是海西建设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前5年虽然也在发展,但大体上处于呼吁、准备的阶段。因为中央给了政策的话,海西建设就可以更大幅度地、大张旗鼓地展开,后5年的发展成就会更加巨大,真正展现出海西的优势和前景,使得海西在大陆整个区域里凸现出它独特的功能性优势。二是呈现出从海西经济区向海峡经济区转化的趋势。当初提海西经济区就是立足于建设海峡经济区,把闽台这样相邻的两个经济区整合起来,这个整合符合亚太地区经济整合趋势的。未来5年,大体上可以看出这个架势。这将使福建经济发展具有更稳定的基础,更强烈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更广大的腹地,通过海西发展把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起来,在中国东部形成一个大片的经济区。”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趁机抛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刘慕仁称,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离不开产业建设,只有全力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快速形成的项目,才能形成产业集聚。
来自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三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较为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两岸经贸的合作,也非常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拉开了帷幕。”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和提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呈现全面隆起之势。
中央的意图是明显的,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信息,引起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既是保增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在讲发展,但在资源、环境等硬约束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各个经济区域之间能否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产业分工,做到发展得“又好又快”呢?怎样把各自的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呢?
毫无疑问,谁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谁就找到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金钥匙。
海西经济区:四省20市发展新布局凸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娟娟 张伟/北京、福建报道
“海西建设的前5年处于呼吁、准备阶段,下一个5年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2009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海西发展活力和先行优势日益显现”。这样的表述在海西5年的建设中尚属首次。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表示,2009年,福建将在扩大“三通”效应、提升闽台经贸合作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等方面着力先行先试,不断推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两会”期间,对“海西”发展的关注和讨论,远远超出闽台范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提案,建议推进海西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农工党中央建议在福建开展两岸制度性经济合作试点。民革中央建议构建“海峡经济区”促两岸共同繁荣。
优惠政策近期出台
“国务院近期将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采访中,这一消息得到数名福建籍全国政协委员的证实。
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两会”期间,福建代表团的庄先等多位代表提交建议,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海西的定位。代表们在建议中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福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合作越来越密切,事实上已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区,按照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来推动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出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是使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决策部署具体化;二是呼应台海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为拓展两岸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营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氛围。
吴能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希望中央给与福建在先行先试方面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福建能够优先地在若干方面做一些试验,特别是在闽台之间的经贸合作上:一是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适当地降低一些门槛,让闽台在金融、保险、物流方面形成更有利的合作;二是产业合作时让福建对台湾继续保有实施一些特殊、灵活的政策,包括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门槛等等。”
呼吁建立“海峡经济区”
“两会”期间,包括民革中央在内,多份建议提出建立“海峡经济区”,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以两岸经济一体化为共同远景,构建涵盖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中东部地区的“海峡经济区”,可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两岸加深沟通往来的交融地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体系的衔接地,共同构建起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两岸的合作经过时间和经济运作经验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密切,量的变化会慢慢引发质的变化。‘海峡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规划之中,通过两岸协商,科学合理地推动‘海峡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合作,并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将是促使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促成台湾海峡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
福建社科院前院长严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海西发展面临的机遇之一,就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比较困难,“台湾是个市场很小的地区,地区内的市场人口只有2300万,它的市场基本上是在国际市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的订单下跌非常显著。台湾的企业界都在讨论:台湾怎么办?中国与东盟的“10+1”协议到2010年就要生效,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台湾将享受不到这种零关税的好处,“10+3”(东盟与中日韩)还在谈,如果谈成,台湾将更加边缘化,所以台湾经济现在面临许多思考和反思,台湾与大陆订立经济联合体、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比过去更加迫切,两岸在经济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马祖籍“立委”曹尔忠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很务实,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表达了很大的善意。报告中再次提出支持海西的经济发展,说明两岸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闽台,海西应该结合海东,形成一个“海峡经济区”,共创经济荣景。
“如果成立海峡经济区,那么在经济规划和经济前景方面,更多地由海峡西岸与台湾进行更加密切地协商,两岸一起为海峡经济区做出一些事情,如产业上的衔接等。”严正表示,“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是双方的。将来会怎么样,只能继续观察。台湾的愿望已经表达出来了,但会怎么样还说不准。”
海西进入大发展阶段
2月22日,由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率领的福建省赴台经贸交流考察团赴台,考察团主要成员有福建省外经贸厅、台办、发改委、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和漳州、泉州、宁德政府的负责人,这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岸“三通”以来,福建省赴台考察交流级别最高的代表团之一。期间,闽台石化业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为今后闽台石化产业的直接对接建立了工作平台和机制。
根据国台办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从2009年起,将原于“九八”投洽会期间在厦门举办的“海西论坛”更名为“海峡论坛”,今后每年举办一届。据吴能远委员介绍,海西论坛主要是福建省自己办,层次比较低,这次提升到国家级,国台办之所以积极支持,是希望把海峡论坛办成全国第一档次的两岸交流的大论坛、平台。
有媒体评论,虽然只是一次之差,却显示已经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涉及闽、浙、赣、粤四省20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最新发展布局即将浮出水面。
“国际经济危机和两岸‘大三通’作为内外因,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时机,海西将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升级的阶段。”吴能远委员表示,“海西后5年的发展将有两大特点:一是海西建设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前5年虽然也在发展,但大体上处于呼吁、准备的阶段。因为中央给了政策的话,海西建设就可以更大幅度地、大张旗鼓地展开,后5年的发展成就会更加巨大,真正展现出海西的优势和前景,使得海西在大陆整个区域里凸现出它独特的功能性优势。二是呈现出从海西经济区向海峡经济区转化的趋势。当初提海西经济区就是立足于建设海峡经济区,把闽台这样相邻的两个经济区整合起来,这个整合符合亚太地区经济整合趋势的。未来5年,大体上可以看出这个架势。这将使福建经济发展具有更稳定的基础,更强烈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更广大的腹地,通过海西发展把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起来,在中国东部形成一个大片的经济区。”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