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食品饮料 >  2012年我国食糖市场现状分析研究

2012年我国食糖市场现状分析研究

Tag:食糖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物质资料费用日渐上扬,糖料生产成本持续增加。随着食糖期货市场和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食糖已经远超出传统农副产品的范畴,日益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伴随着食糖“金融产品化”的明显趋势,由于投机炒作导致的食糖价格在短时期内大幅波动对食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威胁。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滞后

    2012-2016年中国食糖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作为我国糖料生产最主要品种的甘蔗立地条件较差,大部分处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份的丘陵红壤旱地,连片的蔗田难以实现机械化收割。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薄弱,灌溉条件较差,2009 年年初西南地区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就充分暴露了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年久失修等基础设施的欠账问题。同时,蔗区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匀,春旱、秋旱以及冻灾、风灾等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对甘蔗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自然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甘蔗生产第一大省广西有近90%的甘蔗种植在旱坡地上, 全区有灌溉条件的甘蔗种植面积还不足15%。此外,我国糖料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水平较低,制约了糖料种植单产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一是我国糖料作物种子老化,单一化程度严重。甘蔗品种中覆盖面最广的新台糖系列已经引进种植20 余年, 占到了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0%以上,而甜菜自主育种能力则基本丧失。二是糖料品种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逐年弱化。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等大约每年使我国减产20%, 造成蔗糖糖分损失0.3 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肥料施用方法和配比不科学,我国甘蔗种植过程中偏施滥施的化肥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4 倍,更是巴西的10 倍。 

    (二)糖料种植比较效益低下,糖农收入极不稳定 

    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劳动力成本和物质资料费用日渐上扬,糖料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尽管我国甘蔗单产、产糖率等技术指标水平排在澳大利亚和巴西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据美国农业部2007 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高达240 元,远超过了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等甘蔗主产国。在糖料生产成本, 特别是糖料收获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糖料收购价格却波动剧烈,糖农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导致近几年来糖料种植的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播种面积极不稳定。广东省近十年来农民种植甘蔗有一半年份是亏损的;除广西外,其他甘蔗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增长缓慢或停滞,北方甜菜面积则逐年萎缩。 

    (三)甘蔗糖和甜菜糖比例严重失调,产区分布过于集中威胁产业安全 

    由于糖料生产效益较低,加之近年来国家粮补等支农优惠政策的影响,使得北方的甜菜种植日益出现边缘化的趋势,农民开始选择小麦、玉米等替代作物进行生产。而我国南方的甘蔗种植则主要分布在旱地或坡地,竞争作物相对较少,播种面积保持了基本稳定,其中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还在逐年增加。由此出现了甜菜糖大幅萎缩,甘蔗糖和甜菜糖产量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甘蔗糖产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比重从20 年前的75%提高到了目前的92%以上。这种严重失衡的局面使得我国的食糖生产实质上主要倚重于广西、云南等少数南方蔗区,而生产区域的过于集中在未来还可能带来食糖产业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广西糖料产业迅猛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 万公顷,是1990 年的两倍多。目前,仅仅广西一省的食糖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66%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广西的食糖产量减少30%,全国则将减产20%,其影响关系到了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的全局。因此,如何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合理布局糖料生产区域,保障食糖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食糖产业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糖农从糖价上涨中获益受限 

    2009~2010 榨季,由于受旱灾影响,国内食糖大幅减产,导致食糖价格迅猛攀升,由此带动糖料价格大幅上涨。据统计,当季甘蔗收购价格平均每吨上涨81 元,全国糖农直接增收50 余亿元。但考虑到地租、农资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糖农纯利润增长幅度则不超过30%, 而同期全国制糖业实现利税总额122.8 亿元,同比增加81.7 亿元,涨幅高达200%,是糖农纯收益涨幅的近7 倍。由此可见,糖农在我国“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利益分配机制中缺少定价话语权,无法随着食糖价格上涨而分享相应份额的增益收入。 

    (五)食糖储备数量和投放机制有待改进,价格稳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在2009 年以来的新一轮食糖价格暴涨中, 尽管各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适时投放储备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偏紧的局面,但依然存在着中央食糖储备量不足、地方储备机制不完善、储备糖投放过于分散、投放时机欠妥、投放数量过小等诸多问题,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抑制住食糖价格过快上涨,宏观调控的价格稳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六)食糖“金融产品化”趋势明显,其潜在风险急需引起重视 

    随着食糖期货市场和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食糖已经远超出传统农副产品的范畴,日益具备金融产品的属性。伴随着食糖“金融产品化”的明显趋势,由于投机炒作导致的食糖价格在短时期内大幅波动对食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威胁。作为一个关系到近4000 万糖农生计问题和国家物价总体水平的基础性农副产品,如何避免其过度“金融产品化”, 加强对食糖期货市场和中远期电子市场的监管亟待研究探索。 

    (七)国际资本积极参与国内糖业整合,外资化风险须提早防范 

    尽管引进外资有助于提高我国制糖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但也应提早防范国外资本大量进入可能会给我国食糖产业带来的风险。在广西15 家大型糖业集团中,外资绝对控股的有2 家;此外,由外资参股的大中型企业和控股的中小型企业则更多。因此,如何增强我国制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预防外资在我国食糖产业大肆扩张所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也是需要提早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