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食品饮料 >  2012年大米市场运行概况

2012年大米市场运行概况

Tag:大米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一)2012年上半年大米所属行业发展——谷物磨制 

    2012年上半年大米所属行业

主要经济指标
谷物磨制业
企业单位数(个)
5,385.00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512,634.00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长(%)
10.22
工业销售产值(千元)
434,939,215.00
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
26.93
出口交货值(千元)
1,071,768.00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
-10.35
流动资产合计(千元)
141,546,886.00
流动资产合计同比增长(%)
18.22
资产合计(千元)
271,788,530.00
资产合计同比增长(%)
22.2
负债合计(千元)
124,175,890.00
负债合计同比增长(%)
13.55
主营业务收入(千元)
436,965,471.00
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5.42
主营业务成本(千元)
388,516,124.00
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
25.11
利润总额(千元)
19,459,013.00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26.5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粮食加工面临发展机遇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大米加工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1、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对粮食的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粮食消费进一步多样化,居民粮食消费趋向安全、优质、营养、方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 

    (2)粮食供给稳步提高。随着国家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增加1000亿斤,总量达到11000亿斤以上。 

    同时,各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基地建设,粮食加工业的原料供给更加丰富,为粮食加工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3)科技支撑能力增强。随着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粮食加工领域的推广应用,粮食加工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增强。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凸显节能降耗和环保优势,为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宏观环境继续改善。随着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粮食加工业日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业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2008年农产品初加工税收目录调整后,降低了粮食加工企业的税负。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粮食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一)稻谷加工业 

    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稻谷主产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稻谷20万吨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若干个年处理稻谷1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优质米、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等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米制食品。积极发展稻壳生物质能源及建筑材料;充分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糠蜡、肌醇、膳食纤维等产品;有效利用碎米资源,开发小品种氨基酸、新型酶制剂、多元醇等产品。引导建立农户自留口粮,科学合理加工和供应的新模式,推广新型高效加工设备,提高出米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小麦加工业 

    结合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在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强筋、中强筋、弱筋专用粉生产基地,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小麦30万吨以上的加工产业园区,培育若干个年处理小麦1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产品所占比例,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麦胚生产麦胚油、胚芽食品,并根据市场需求利用麸皮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等产品。适度控制出口导向型小麦谷朊粉生产。 

    (三)玉米加工业 

    国内玉米要优先满足饲料业发展需要。适度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区的玉米加工业,控制玉米非食用深加工产能和用粮规模过快增长,推进技术先进、产品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更新改造,未经核准不得新建或改扩建玉米非食用深加工项目,统筹区域原料供求平衡,东北地区玉米净输出量(含出口)保持在合理水平。 

    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继续控制味精、柠檬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酒精等产品产能的扩张,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发营养、健康、休闲、方便玉米食品,稳步增加淀粉糖、多元醇(糖醇)产品生产,推动替代进口的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剂、有机酸、功能性淀粉糖等产品开发,提高玉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支持采用非粮原料替代玉米生产发酵产品。 

    (四)薯类加工业 

    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马铃薯6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甘薯4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广西、广东和海南等省区,适度发展年处理鲜木薯20~30万吨的加工厂和变性木薯淀粉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薯类淀粉和副产物的深加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薯类系列食品、保鲜制品、半成品,鼓励发展薯条、薯片和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积极发展木薯淀粉发酵生产氨基酸及燃料乙醇,提高薯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