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化学仿制药研发现状的分析
在国际上,仿制药从广义上讲是指专利到期的已上市药物,因此又被称为非专利药。仿制药在我国的最新定义是注册申请我国已批准上市销售的药物,包括中药、天然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
众所周知,专利药价格高昂,而仿制药价格低廉,具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支出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仿制药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公认的一项巨大的社会公共财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它都是药品消费的主流,承担着维护大众健康的重要责任。由于仿制药已经销售多年,疗效确切,因此对医药企业来说具有研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
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都看到了仿制药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不断研制优秀仿制药。凭借优质高效的产品特点,不少企业研制、生产的仿制药已在国内医药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份额。但随着国内制剂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医药市场日益开放的形势下,如何正确选择拟仿品种,如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仿制热潮日益兴起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在为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药顺利上市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平衡新药研发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2006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的知识产权法修正案规定,仿制药研制者可以合法地、不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使用他人专利,可以制造专利产品或者使用专利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仿制药在相关专利保护期结束后立即上市,为促进澳大利亚仿制药研发提供更为宽松的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对仿制专利药也制定了明确的法规保障制度,2007年10月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9条明确规定: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该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研制仿制药企业提前上市仿制药提供了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市场时间。
仿制药市场得到规范 从2006年年中开始,针对我国医药研发市场的混乱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研发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尤其是2007年10月份实施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的研发从审批程序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仿制药注册申请825个,仅为2005年批准的仿制药总数的1/10。但这并不表明国家要限制仿制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而是通过遏制和鼓励的双重政策,改变我国仿制药研发领域的现状,即遏制的是仿制药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鼓励的是仿制药在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上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品牌仿制药的创立,不断扩大市场版图,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对许多规范化研发和生产企业是个非常利好的政策措施。
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在政策的支持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医药企业,均对仿制药的研制加大了投资力度。如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2005年曾主动放弃旗下的仿制药业务,而在2008年7月,该公司又计划与南非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商Aspen签署开创性协议,销售多种仿制药,以扩大在亚洲新兴市场的销售。通过谈判,葛兰素史克获得了在非洲以外市场销售1200种仿制药的权利,并拥有分享利润的优先权。
国内医药企业在2005年和2006年申报了一大批仿制药,虽然其中有许多品种属低水平重复申报,但也说明国内药企已认识到仿制药市场的巨大潜在市场价值。
近几年大量专利药品到期 据专业市场调研机构IMS Health公司的数据显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世界众多专利药集中到期的高峰期。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少专利药到期。2007年,全球专利药到期更是达到顶峰:全球共计有35种畅销专利药在2007年到期,其中包括溃疡病用药、降压药、降脂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等多个品种,其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820亿美元。2008年将有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的品牌药失去专利保护。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仿制药企业去填补,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相关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消费者日益接受仿制药 除了众多企业重视过期专利药的仿制外,仿制药在终端市场也日益显现良好前景。最为典型的要数美国,虽然它是世界上制药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医药产品创新能力最强和专利保护最规范的国家,但是在美国患者常用的处方药中,40%~50%是仿制药,而且其仿制药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正是因为生产了如此众多的价廉仿制药,美国药品的整体价格增长才有所放缓,一年为美国4000多万医保参保人员节约了140亿美元,这也无怪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
从我国来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建设社区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同时,医改新政将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而基层医疗往往对优质、价廉、高效的仿制药需求度最高,使得社区和乡镇医院日益成为仿制药的主要市场。
市场瓶颈亟待突破
相比新药开发,仿制药的开发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使得仿制药的开发和生产成为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然而,我国为数众多的仿制药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能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提并论。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仿制药市场面临的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突破瓶颈,为企业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低水平重复仿制现象普遍 我国的仿制药生产技术与美国甚至印度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的药厂多数集中在低水平仿制阶段,以至于国内仿制药的利润平均只有5%~10%,而国际上仿制药的利润率平均为40%~60%。在数量上,某些过热的仿制药品种最终获批生产的厂家数量达到几百家之多,而剂型结构中高水平的新剂型和新制剂比较少。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围绕原创公司的专利进行创新,生产具有某种特点的仿制药产品;或者力争成为过期专利药的第一申请人,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比如,年销售额超过5亿~10亿元的药品历来都是仿制药生产商虎视眈眈的竞争目标,这类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不尽早开始,就会错失良机。也就是说,应力争成为某一被仿品种的首仿者,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外企积极抢占仿制药市场 早在1993年,印度最大药企——南新公司即与广药集团合资成立广州南新制药公司,印度南新方面占70%~80%股份。2007年,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已将其位居全球第二位的非专利药业务“山德士”引进中国,并在华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已在上海投资1亿美元建立起研发中心。
另外,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在上海建立的东亚临床研究中心,雇佣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科研人才,外企的人才掠夺将是对中国仿制药生产企业的威胁。除了来自于研发的这一基础层面的威胁,还有来自于营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深入渗透。如英国葛兰素史克和德国拜耳这些原研药的巨头,在上海、广州等利用无线媒体和平面媒体宣传其品牌和药品,并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支持公益事业等活动直接加速了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产品的认知和消费,开创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仿制药市场价格体系模糊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我国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与企业自主定价两种类型。由于仿制药有很大一部分品种属于临床常用、销售量较大的基本治疗药,故仿制药中有许多品种为政府定价/指导价品种。对于一些国内首仿品种,或者属于药物新剂型和特殊剂型品种,国家本着鼓励创新的政策,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此外,我国还有单独定价品种。比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规格2.0g)目前市场上存在三种价格体系,即专利药(原研药)价格为96.20元,单独定价价格为26.00元,GMP厂产品价格为4.30元,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22倍。这种现状使众多取得生产批文的仿制药只能“望洋兴叹”,让批文“冬眠”,等待“春天”的到来。
研制水平仍需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和诸多的挑战,有关专家认为,要提高我国仿制药水平,可以借鉴印度的做法:以仿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专家指出,即使是仿制药品,同样要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
做好仿制药的品种选择 企业不能抄袭或侵权,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家的产品拿来模仿生产,要把仿制的重点放到品种筛选和新剂型、新工艺的应用与开发上。要选择有一定市场份额、专利纠纷较少、工艺具有一定难度的品牌药,以避免低水平竞争。此外,首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发生产的优势品种,以降低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为产品上市创造最佳的价格环境。
确定仿制药的研究思路 对被仿制药品的有关信息进行充分、系统的调研,包括对原料药的合成路线或可能采用的合成路线、制剂的处方或可能采用的处方、制剂的制备工艺或可能采用的制备工艺,以及被仿制药的质量标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仿制药的研究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仿制药研发的成功率,同时能够确保产品取得生产批文后的产业化可行性。
对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指出:申请注册分类6的药品,应根据品种的工艺、处方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按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无法按照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的,应按照新药的要求进行质量研究,必要时对国家药品标准项目进行增订或修订。除产品质量对比研究外,另一重点是比较安全性指标和影响制剂功能的指标,如杂质、溶出度和释放度等。尽量采用与被仿制药相同的原料药合成路线、相同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以保证仿制药和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主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药品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新医改政策也即将定稿出台,这将为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佳的政策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更广阔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强的政府支持。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医药新政策的支持,以仿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对仿制药进行有规划的立项、研发、生产、上市和出口。
众所周知,专利药价格高昂,而仿制药价格低廉,具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支出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仿制药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公认的一项巨大的社会公共财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它都是药品消费的主流,承担着维护大众健康的重要责任。由于仿制药已经销售多年,疗效确切,因此对医药企业来说具有研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优点。
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都看到了仿制药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不断研制优秀仿制药。凭借优质高效的产品特点,不少企业研制、生产的仿制药已在国内医药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份额。但随着国内制剂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医药市场日益开放的形势下,如何正确选择拟仿品种,如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仿制热潮日益兴起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在为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药顺利上市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平衡新药研发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2006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的知识产权法修正案规定,仿制药研制者可以合法地、不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使用他人专利,可以制造专利产品或者使用专利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仿制药在相关专利保护期结束后立即上市,为促进澳大利亚仿制药研发提供更为宽松的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对仿制专利药也制定了明确的法规保障制度,2007年10月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9条明确规定:对他人已获得中国专利权的药品,申请人可以在该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按照本办法予以审查,符合规定的,在专利期满后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该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研制仿制药企业提前上市仿制药提供了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市场时间。
仿制药市场得到规范 从2006年年中开始,针对我国医药研发市场的混乱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研发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尤其是2007年10月份实施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仿制药的研发从审批程序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仿制药注册申请825个,仅为2005年批准的仿制药总数的1/10。但这并不表明国家要限制仿制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而是通过遏制和鼓励的双重政策,改变我国仿制药研发领域的现状,即遏制的是仿制药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鼓励的是仿制药在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上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品牌仿制药的创立,不断扩大市场版图,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对许多规范化研发和生产企业是个非常利好的政策措施。
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在政策的支持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医药企业,均对仿制药的研制加大了投资力度。如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公司,2005年曾主动放弃旗下的仿制药业务,而在2008年7月,该公司又计划与南非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商Aspen签署开创性协议,销售多种仿制药,以扩大在亚洲新兴市场的销售。通过谈判,葛兰素史克获得了在非洲以外市场销售1200种仿制药的权利,并拥有分享利润的优先权。
国内医药企业在2005年和2006年申报了一大批仿制药,虽然其中有许多品种属低水平重复申报,但也说明国内药企已认识到仿制药市场的巨大潜在市场价值。
近几年大量专利药品到期 据专业市场调研机构IMS Health公司的数据显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世界众多专利药集中到期的高峰期。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少专利药到期。2007年,全球专利药到期更是达到顶峰:全球共计有35种畅销专利药在2007年到期,其中包括溃疡病用药、降压药、降脂药、抗菌药、抗肿瘤药等多个品种,其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820亿美元。2008年将有年销售额达200亿美元的品牌药失去专利保护。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仿制药企业去填补,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相关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消费者日益接受仿制药 除了众多企业重视过期专利药的仿制外,仿制药在终端市场也日益显现良好前景。最为典型的要数美国,虽然它是世界上制药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医药产品创新能力最强和专利保护最规范的国家,但是在美国患者常用的处方药中,40%~50%是仿制药,而且其仿制药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正是因为生产了如此众多的价廉仿制药,美国药品的整体价格增长才有所放缓,一年为美国4000多万医保参保人员节约了140亿美元,这也无怪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
从我国来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建设社区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同时,医改新政将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而基层医疗往往对优质、价廉、高效的仿制药需求度最高,使得社区和乡镇医院日益成为仿制药的主要市场。
市场瓶颈亟待突破
相比新药开发,仿制药的开发风险小、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使得仿制药的开发和生产成为我国制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然而,我国为数众多的仿制药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能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提并论。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仿制药市场面临的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突破瓶颈,为企业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低水平重复仿制现象普遍 我国的仿制药生产技术与美国甚至印度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的药厂多数集中在低水平仿制阶段,以至于国内仿制药的利润平均只有5%~10%,而国际上仿制药的利润率平均为40%~60%。在数量上,某些过热的仿制药品种最终获批生产的厂家数量达到几百家之多,而剂型结构中高水平的新剂型和新制剂比较少。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围绕原创公司的专利进行创新,生产具有某种特点的仿制药产品;或者力争成为过期专利药的第一申请人,从而获得市场优势。比如,年销售额超过5亿~10亿元的药品历来都是仿制药生产商虎视眈眈的竞争目标,这类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不尽早开始,就会错失良机。也就是说,应力争成为某一被仿品种的首仿者,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外企积极抢占仿制药市场 早在1993年,印度最大药企——南新公司即与广药集团合资成立广州南新制药公司,印度南新方面占70%~80%股份。2007年,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已将其位居全球第二位的非专利药业务“山德士”引进中国,并在华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已在上海投资1亿美元建立起研发中心。
另外,英国阿斯利康制药在上海建立的东亚临床研究中心,雇佣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科研人才,外企的人才掠夺将是对中国仿制药生产企业的威胁。除了来自于研发的这一基础层面的威胁,还有来自于营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深入渗透。如英国葛兰素史克和德国拜耳这些原研药的巨头,在上海、广州等利用无线媒体和平面媒体宣传其品牌和药品,并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支持公益事业等活动直接加速了中国消费者对其品牌产品的认知和消费,开创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仿制药市场价格体系模糊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我国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与企业自主定价两种类型。由于仿制药有很大一部分品种属于临床常用、销售量较大的基本治疗药,故仿制药中有许多品种为政府定价/指导价品种。对于一些国内首仿品种,或者属于药物新剂型和特殊剂型品种,国家本着鼓励创新的政策,实行企业自主定价。此外,我国还有单独定价品种。比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规格2.0g)目前市场上存在三种价格体系,即专利药(原研药)价格为96.20元,单独定价价格为26.00元,GMP厂产品价格为4.30元,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22倍。这种现状使众多取得生产批文的仿制药只能“望洋兴叹”,让批文“冬眠”,等待“春天”的到来。
研制水平仍需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和诸多的挑战,有关专家认为,要提高我国仿制药水平,可以借鉴印度的做法:以仿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专家指出,即使是仿制药品,同样要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
做好仿制药的品种选择 企业不能抄袭或侵权,也不能简单地把人家的产品拿来模仿生产,要把仿制的重点放到品种筛选和新剂型、新工艺的应用与开发上。要选择有一定市场份额、专利纠纷较少、工艺具有一定难度的品牌药,以避免低水平竞争。此外,首选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发生产的优势品种,以降低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为产品上市创造最佳的价格环境。
确定仿制药的研究思路 对被仿制药品的有关信息进行充分、系统的调研,包括对原料药的合成路线或可能采用的合成路线、制剂的处方或可能采用的处方、制剂的制备工艺或可能采用的制备工艺,以及被仿制药的质量标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仿制药的研究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仿制药研发的成功率,同时能够确保产品取得生产批文后的产业化可行性。
对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指出:申请注册分类6的药品,应根据品种的工艺、处方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按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无法按照国家标准与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的,应按照新药的要求进行质量研究,必要时对国家药品标准项目进行增订或修订。除产品质量对比研究外,另一重点是比较安全性指标和影响制剂功能的指标,如杂质、溶出度和释放度等。尽量采用与被仿制药相同的原料药合成路线、相同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以保证仿制药和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
主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药品监管体制不断完善,新医改政策也即将定稿出台,这将为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佳的政策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更广阔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强的政府支持。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医药新政策的支持,以仿为主,仿中有创,仿创结合,对仿制药进行有规划的立项、研发、生产、上市和出口。
最新行业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医用腹膜透析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股票配资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心电监护系统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旋臂起重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助力机械手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搬运型机器人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码垛机器人行业市场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酪蛋白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单甘酯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预测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氨基磺酸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机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