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旅游商贸 >  我国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我国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Tag:酒店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在酒店产业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酒店业不断出现突破传统酒店标准的衍生型业态,有经济型酒店、酒店公寓、精品酒店、旅舍、邮轮(船)、露营地等。其中在我国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较具代表性的衍生型酒店业态包括经济型酒店、酒店公寓、精品酒店三大类。

    酒店产业外部推力 

    首先,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创新,提振酒店业发展信心,是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的政策基础。随着“八五”时期(1990-1995 年)国内旅游迅猛崛起、“九五”时期(1995-2000 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市场平衡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决策。2005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并将“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八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之一。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产权式酒店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08 年 1 月 1 日起 
    
    施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劳动者享有 5-15 天带薪休假,我国居民休闲节假日已达 115-130 天,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闲暇水平。2009 年年初,部分沿海省份试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为国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国民出游意愿得到很大激发。2009 年 11 月,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产业的重视首次上升到中央战略级别,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2001 年至 2008 年,我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7.8%、26.5%、11.5%。2000 年至 2008 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 12.5%,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势头,08年旅游消费总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0.69%。 

    专家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系列政策导向将使包括酒店、交通运输等领域在内的行业大为受益。因此,国家一系列措施的相继出台,为酒店业态创新、为衍生型酒店业态的产生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酒店业发展,为衍生型酒店业态的产生和发 

    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改革开放 30 余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2001-2010 年的 10 年间,中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0.49%,远高于发达国家的 2.6%及 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GDP 总量近年来亦先后超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宏观经济的带动下, 2001-2009 年全国星级饭店的数量从 7358 家增加到 14639 家,年均增速 12.3%;产值从 763.32 亿元增长至 1818.18 亿元,年均增速 17.3%;就业人数从 105.21万人增长至 167.26 万人,年均增速 7.4%。 

    因此,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酒 

    店业产业规模迅猛增长、传统星级酒店业态成熟,是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的宏观及产业背景。 

    第三,国家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客源酒店市场范围快速扩大,是衍生型酒店业态的产生和发展的硬件支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对酒店业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交通运输及信息传输设施建设。1979 年至 2007 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逾 7.4 亿元,年均增长 19.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期间建成上海磁悬浮、广深高铁、京津高铁等铁路工程;高速公路由 1988 年的0.01 万公里增至 2010 年的 7.4 万公里,增长 739 倍,截至 2010 年底总公里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民用航空长足发展,2007 年底我国拥有民航机场 148个,比 1985 年增加 66 个。“十五”之后,我国信息通信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和信息系统的大力建设和快速发展使国内外联结更加紧密,加强了互动互通、创造了经济活力,旅游流、商务流随之增加,酒店市场范围及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为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酒店产业内部动力 

    首先,国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旅游需求多层次化、个性化,为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奠定市场基础。1995 年-2009 年期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从 5348元增长至 32244 元,北京、上海 2009 年人均收入达到 5.7-5.8 万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每 10 万中国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由 2000 年的 3611 人上升为 8930 人,其中比例最高的北京为每 10 万人中有 31499 人。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者消费心理和需求日趋成熟、理性,旅游目标上升至体验人生、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高度。 

    因此,人们对旅游的要求日益丰富提高,产生了对酒店多层次化、个性化的需求,是衍生型酒店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市场基础。 

    其次,传统酒店业竞争白热化,促使酒店经营者通过寻求“差异化”拓展盈利空间。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面对竞争可采用的通用战略之一,即在满足顾客需求全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取得竞争优势。在我国经济型酒店、酒店公寓等衍生型酒店业态出现的90 年代中后期,全国饭店正处于数量规模迅速扩张期。1994 年全国旅游涉外饭店总数 2995 座,客房 406280 间,1997 年达 5201 家,客房 701736 间。三年内客房总数增长约 73%。1996 年饭店行业的平均出租率达到 90 年代峰值 68%,随后出租率逐年下降。1997 年陷入普遍亏损,1998 年全行业亏损,全国房价下降13.6%。这一时期的中国饭店业出现了 Cassels定义的能力过剩(Excessive Capacity)或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的局面,即产业中由于进入企业过多,企业已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未从该行业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因此,在饭店竞争格局的变化中,新型酒店业态不断从传统业态衍生而出,改变了传统酒店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三,国际酒店商业模式传导,促进国内酒店业态衍生。国际酒店商业模式的传导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国外知名饭店品牌通过输出管理、投资饭店等方式,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带来第一手的业态新理念、新模式。二是业界学者通过对国内外酒店产业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比较,将国外先创、国内可行的酒店商业模式介绍、引入国内,从学术层面推动国内酒店业态衍生。三是国内外旅游者走出去、引进来,旅游者丰富的海内外饭店体验,使旅游者视野更为开阔,从顾客需求层面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国内酒店业态新理念、新模式不断传播、衍生,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第四,酒店产业资金充沛,给衍生型酒店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 

    国务院及国家旅游局强调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因此,大量国内外资本流向酒店业,目前中国旅游业投资比例中,企业投入比重最大,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民营企业。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比例也逐年递增,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酒店投资规模达 3400 亿元。资本的介入使酒店业的发展更具活力,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酒店业态创新和发展空间。 

    第五,饭店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使酒店市场供应不断细分。“酒店人”从市场实际出发,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酒店业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了衍生型酒店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酒店产业的转型升级。 

    衍生型酒店业态的类型及发展现状 

    在酒店产业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酒店业不断出现突破传统酒店标准的衍生型业态,有经济型酒店、酒店公寓、精品酒店、旅舍、邮轮(船)、露营地等。其中在我国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较具代表性的衍生型酒店业态包括经济型酒店、酒店公寓、精品酒店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