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机械设备 >  2013年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2013年我国高空作业车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Tag:作业车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1、有利因素 

    (1)国家、社会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日益重视 

    我国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城市建筑维护使用的高空作业吊篮发生坠落,就导致近5,000 人死亡(数据来源:《建筑机械》),而这种作业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用高空作业平台。近年来,国家、社会对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及文明施工日益重视,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投资显著增加,极大的促进了高空作业的施工机械化。作为安全高效的施工装备,高空作业车行业显著受益。 

    (2)我国抢修抢险与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的需要 

    随着纽约、墨西哥、莫斯科等大停电事故的相继发生,各国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我国已经将电力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电力行业不停电检修和应急抢修保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各级电力公司都形成了应急抢修机制,如江苏电力成立了配备各种精良装备的快速反应突击队,按梯次形成由二、三十人的先遣特种队伍到超过千人的大电网抢修施工队伍,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总人数达1.8 万人的综合抢修队伍,配备了高空作业车、多功能履带式和水路两栖车辆、重型吊车、电力抢修车、发电车等抢修装备。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高空作业车市场深度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08 年我国相继发生的南方大面积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也暴露出我国应急抢修抢险保障服务能力的落后,很多地区应急保障资金和设备的实际投入较少。最近几年来这些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使政府和社会日益重视抢修抢险、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这直接增加了各级政府应急保障等领域的高空作业车产品的需求,如交通部、各省交通管理局都制定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保障中心,2009 年江苏省交通厅应急保障中心一次采购高空作业车13 台,总价值2,000 多万元;部分地区已要求在某些场所禁止使用登高梯作业,必须使用高空作业车;北京市考核电力部门的年停电时数,促进其推广使用带电高空作业车,增加了可不停电检修的绝缘式高空作业车的市场需求。 

    (3)高空作业车租赁业务推动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我国高空作业车租赁业务尚处于萌芽状态,与国外租赁销售占高空作业车产品80%销量相比差距巨大。租赁业务的发展将实现高空作业车零添置成本,进而大幅度降低高空作业车的使用成本,使厂矿企业、高速铁路、风电场、建筑安装、物业、机场、场馆等行业领域的应用得到开发。 

    (4)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 

    截至2008 年末,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68%,比1991 年提高19 个百分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以上,我国城市化建设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增强及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电力、路灯、园林、通信、建筑、电视、公安、机场等行业领域高空作业车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拓展,并迅速向乡镇普及(苏南、广东等地的乡镇目前已开始推广使用高空作业车),这将对高空作业车在这些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5)现有高空作业车产品陆续进入更新换代周期 

    由于高空作业车须执行国家有关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政策,我国现有高空作业车产品将陆续进行更新换代。根据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政策,我国高空作业车将于2012 年1 月1 日全面实施国IV 标准,尾气排放达不到国IV 标准的高空作业车将陆续不能上路作业。目前我国高空作业车保有量约10,000 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空作业车升级换代的需求将保持旺盛。 

    2、不利因素 

    (1)行业基础薄弱,技术投入不足 

    高空作业车行业的国内企业普遍发展历史较短,企业实力薄弱,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足,在基础研发、智能化控制、安全措施及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大部分企业缺乏持续创新开发和自主研发能力,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2)行业应用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 

    高空作业车属于高技术含量、个性化定制产品,产品(尤其是大高度、绝缘型产品)单台价格较高,一次性购置投入及后续更换、维修费用较大。虽然产品在路灯、园林、电力等行业的应用正趋于成熟,但国内高空作业车产品的应用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石化、通信、物业、应急保障等行业领域大规模应用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