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旅游商贸 >  我国次级债券投资主体分析

我国次级债券投资主体分析

Tag:债券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对于不同梯队银行的要求的风险回报是合理的。但是存在政府对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的嫌疑。我国的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时几乎都是公开发行。规模比较小的股份制和城商行有时会选择私募。但是我国次级债券市场的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现象非常严重,比较大的机构买家也主要是保险公司,没能将风险很好的分散到金融体系之外。下章,我们将对样本进行计量分析,考证我国次级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市场约束作用,国有银行是否有银行隐性担保存在等问题。

    2004年6月23日之前,由于《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购买次级债券,我国的保险公司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的最大买家。兴业银行发行的30亿次级债券被中国人寿购入10亿,新华人寿同样认购10亿。2004年招商银行发行的35亿次级债券也大部分都是被泰康人寿等国内几个比较大的保险公司认购。2004年6月9日浦发银行发行的60亿次级债券被8家保险公司分购。 

    内容选自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 

    2004年6月23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规定全国银行间次级债券市场成员都可以认购次级债券,但保险公司不能投资城商行的次级债券。这主要是因为其规模太小,风险太聚集,所以城商行主要是当地企业认购。《办法》的出台大大扩大了次级债券认购者的范围,商业银行开始互相持有次级债券。2004年7月22日建行发行了 150亿次级债券主要被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金公司和中国银行认购并且销售。其中工行认购排名第一为25亿,中国银行是第四大买家。2004年7月初中国银行发行了的140. 7亿次级债券有37亿元由建行认购。虽然更多的参与者使得发行较易成功、成本降低,但是也为后来埋下隐患。2009年我国贷款规模急剧增加,带动次级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大,但是由于互相持有次级债券导致风险捆绑。截止2009年8月,上市银行次级债发行规模约为4300亿,而银行间交叉持有次级债券或高达77%,大约为3000亿元。 

    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之间互相认购对方的次级债券,使得发行银行在较低的收益率水平下也能发行成功,发行成本降低。并且在银行之间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每个银行在发行债券时都能以较低的利率得到认可。使得次级债券的整体收益率水平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互相持有现象严重,使得银行体系的资金并没有真正提高,而且风险并没有真正分散到金融体系之外。一旦有一家银行发生风险,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染性很高。 

    总而言之,我国次级债券市场主要有以下特征:国有银行普遍发债规模较大,在100亿人民币以上,股份制银行主要集中在50亿以内,并且都以发行固定利率为主,发行浮动利率一般都是在发行固定利率时一并发行。国有银行发债期限较长,以15年居多,并且工行发行过一只20年次级债。股份制以10年为主。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发债规模都偏小,50亿以上规模只有北京银行发行过一次,其余都是50亿以下,并且以10年期产品为主打。由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债频率比较高,所以我国的次级债券市场主要是以10年期品种为主,几乎全部都有在5年到期前赎回权,大部分银行规定不行权的话加300bp利差。城商行的最小利差的值最大,股份制次之,国有银行利差最小,甚至出现负利差。从总体上看,我国对于不同梯队银行的要求的风险回报是合理的。但是存在政府对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的嫌疑。我国的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时几乎都是公开发行。规模比较小的股份制和城商行有时会选择私募。但是我国次级债券市场的银行之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现象非常严重,比较大的机构买家也主要是保险公司,没能将风险很好的分散到金融体系之外。下章,我们将对样本进行计量分析,考证我国次级债券市场是否存在市场约束作用,国有银行是否有银行隐性担保存在等问题。